廢物救星透過雙手,將每一塊看似結束生命的木柴廢料,重新點燃生機;延續每一塊木材的使用年限,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
這不僅是一項創新的二手回收製作過程,更是廢物救星對永續生活的承諾,他們以其獨特的創意和環保意識,將廢棄的木材變身為設計感十足的傢俱,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對廢料回收再利用的極致追求,不僅在美學上獨具風格,更在環保發展的道路上樹立了榜樣。
拾起被遺忘的材料,減少丟棄的動作,我們相信無論做任何事情,保持對環境友善的認知,這就是有意義的事情。
Good Life(以下簡稱為GL):請您先自我介紹,以及是什麼契機,讓您將廢料重新再利用做成家具?
我一開始是念視覺傳達設計,大學時覺得如果出社會後一直做平面設計會很無聊,所以畢業製作時和組員討論,決定做些瘋狂的事。我們以環保為主題,先去淨攤,但發現撿垃圾不是辦法,因為丟垃圾的人比我們撿的還多。我們認為應該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於是去回收廠和路邊收集一些素材。
那時候我們做了一台攤車,有點像資源回收阿伯會拖在摩托車後面的那種攤車,並到各大專院校去交換他們不要的東西,宣揚這樣的理念。大學畢業後,我先去當兵和工作,但一直在想這件事,覺得做這件事情很有趣,而且畢業製作結束後,還有很多素材留在我家。於是搬家時,我決定用這些素材DIY自己的房間做一些東西,也有人看到覺得很酷,就問我是否能幫他們做一些東西,這樣就在我家頂樓慢慢開始了DIY。
GL:您是視覺傳達設計系,像油漆、裝潢這些技能是後來才學習的嗎?
算是一路上摸索來的吧,我本來就很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那相關專業的一些技能、術語和材料,都是在邊做案子邊學,這樣慢慢摸索出來的。
GL: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自己摸索和實際操作外,是否有向老師傅等專業人士尋求指導嗎?
我會去案場看看,因為設計師們有時會參加展場或其他活動,我就會在那裡觀察,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有時候也會直接問老師傅在幹嘛,偷學一兩招哈哈。如果沒有機會現場觀摩,我會上網找一些外國的資源,那裡有許多分享他們的技巧和方法,我都會學習。因此,我的製作方式比較多元,不會受到單一學派的限制,可以應對各種不同形式的案子。
GL:主要販售商品是以傢具還有攤車為主嗎?
一開始我都是以小型的物件為主,像是傢具、展示牌、層架等簡單的東西。我也會邊做邊研發新的東西,和新的組接方式。也會做一些自己房間的東西並PO在網絡上分享給大家,但大家看到後,通常不是要買我做的那個東西,而是想要做類似的東西,這樣一直客製化。後來就衍生出很多不同類型的東西,可以說是被客人們訓練出來的。
GL:客人總想要獨一無二的產品。
對,但是你要知道,客製化這件事情蠻煩瑣的,每個案件都需要重新設計。那這就與我一開始減少浪費的初衷不太符合,處理起來也不夠有效率。所以後來我做了一個規格化的設計,讓所有產品都有我們規格化的設計,這樣可以減少材料的浪費和使用。
GL:概念是讓客人去選擇固定的配件?
沒錯,我們將材料依大小、形狀和狀況進行分類,這樣客人來時可以根據他們的風格選擇。例如,如果他們想要鄉村風格,或者表面比較舊的效果,我們可以直接提供相應的材料,或者提供差不多尺寸的材料讓他們使用,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需要去買新材料、裁切大塊材料剩下小塊材料的情況。
GL:是否會做一個網站,把您規格化的物件放上去讓客人線上挑選呢?
我之前真的很想做這件事情,像大企業他們在壓低成本和追求環境友善之間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環保通常會增加成本。相比之下,對於我們這樣的小型工廠來說,實現這個目標可能相對簡單些。不過,我們卻缺乏時間和精力去建立和維護一個專屬的網站,而且即使建立了,如何提高曝光率也是一個挑戰。
我們的客戶要求千奇百怪,比較少出現只想要標準套件的情況。但如果使用現成的角鋼套件,尺寸是固定的,我們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網站,讓客戶自行選擇所需的尺寸和材質,包括新的或二手的角鋼。我們之前考慮過這個概念,並且已經研發出一套系統,允許在基本結構上增加籃子或抽屜等附件。這個系統可以適用於各種需求,類似IKEA提供的系統,可以自由更換和增添附件,他們也提供單件傢具的選項,因此有很多可能性可以探索和實現。
GL:客人通常怎麼與您溝通,是否有客人完全沒有想法,需要您從頭到尾幫他設計?
有,但其實這樣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只要有給我尺寸和用途就好。客戶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使用場景,例如騎樓、房間或商業空間,以及大概需要的尺寸。一般來說,客戶可能會提供一個標準尺寸,我們會檢查我們的倉庫,看看是否有合適的材料,然後建議是否需要稍微調整尺寸。通常,裝潢或木工就是按照客戶給定的尺寸來製作,但我們可以靈活調整。
GL:是否能舉幾個差異化的例子,說明您與裝潢有什麼不同?
像現在很流行軟件、軟裝,我們的工作流程有點類似於軟件軟裝的方式,我們先在工廠製作好家具,然後到現場進行安裝,類似系統傢具的裝配方式。差異化就在於,我們的材料大部分是回收的,這是我們的差異之處。
我們專注於製作個別的家具,而不是做裝潢,像裝潢需要帶著材料現場裁切和安裝,這種方式可能需要在現場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並且可能會產生髒亂和浪費。相比之下,我們在工廠內操作,除了設有自己的除塵設備外,還能利用庫存的材料,找到最有效地減少浪費的製作方式。
GL:整個過程還是保持在最原本的概念不浪費任何東西下。
沒錯,在案場裝潢公司通常使用釘槍和白膠,這雖然結實,也可以用一、二十年,但不易拆卸和重新利用。相比之下,我們的組裝方式是使用全螺絲和五金,這樣的結構與設計不僅耐用,而且如果不再需要,可以整套拆除移走,或者重新安裝到新的空間,甚至將其拆解並回收材料。
GL:品牌在開始運作時,是否有設定發展方向?現階段是否已經符合您當初的規劃呢?
我們的發展可以分為大概三個階段。最初是在頂樓進行DIY,然後我們租用了外部的空間(算是政府的一個基地),後來自己租了工廠。一開始我們是與他人合租工廠,現在則搬到了這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工廠。
未來當然希望將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我們的理念偏向於系統化的方法,雖然大家可能在網上看過使用舊材料製作家具的影片,但我們希望可以回收更全面的材料、更清晰地歸納,再更乾淨的製作過程上做出貢獻,不同於一般只用DIY角度思考的資源回收家具。
這樣一來,一般消費者也可以更輕鬆地挑選我們的產品。目前我們主要與設計師和消費者合作,未來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回收廠,讓回收來的材料能迅速成為展示品,供來訪者直接選擇使用,類似無包裝商店和手工材料店的結合體。如果這些材料沒有人使用,我們也可以將它回收,或出售給其他回收業者處理。目前我們的工廠處理方式已經比較成熟,只是規模還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這是未來的願景。
GL:如果要實現您剛才提到的願景,建立一個回收場,並提供選配和客製化服務應該需要一個大空間?
沒錯,目前70坪,要建立這樣的場域,可能需要約200到500坪的空間,因為還需要考慮材料的進出,可能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廠房來支持這套模式。
事實上,這種模式在荷蘭和日本已經運行多年了,但在台灣可能尚未普及。在台灣,環保議題大多還停留在商品層面,而實際到回收廠看看,他們會告訴你,只有有價值的東西才會被回收,這個斷層被大家長期忽略。
而我們則更接近回收廠的運作模式,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材料找不到,就會向回收廠求助,這樣我們可以更貼近最終端的處理。許多設計者或者前端人員可能需要更深入了解這些環境上的認知差異,這是我們中間所需要補足的部分。
GL:日本和荷蘭實施的計畫,台灣目前是否有學者提出類似的建議?
慈濟擁有全台灣最大、最完善的回收系統,因此他們是最合適的候選者之一,當然,如果他們能夠實現這個計畫,我認為會非常棒,並且應該得到支持,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夠逐步在社會上建立起認知。
現在主要問題是目前缺乏完善的木材回收機制。像我提到的荷蘭或者日本,他們可以將廢棉絮製成露營用的燈芯,甚至把廢木料製成貓砂,或混合成燃料和廢油燃燒。現在人們對露營活動的喜愛增加,這也成為一種終端的處理方式。
廢木料通常會成為無法利用的廢棄物,是因為外觀參差不齊、木料種類混雜,並可能含有白蟻、殘焦甲醛或是一些防蟲的藥劑,不能夠直接全部混合再利用,處理起來非常困難。
而我們的方法是將它們重新回歸成可用的材料,延長其使用壽命,讓它們再次進入生活場域中,再使用一二十年,透過這種方式減緩廢棄物的浪費。
GL:關於收集廢木料,除了在回收廠或路上搜集之外,是否有其他來源管道?
有的,我們有跟設計師、鐵工和其他相關行業工作人員的合作。他們通常會與我們討論。比如,當設計師進行展覽或市集後,如果他們不再需要使用,他們會把這些物件歸還給我們。因此我們在前期就可以討論如何固定材料,以便我們方便回收,這樣不僅設計師省下了後期處理廢料的成本,我們也能獲得回收的材料,實現雙贏。在我們這裡可以看到很多尺寸比例相同的材料,通常是從展場或市集回來的。
另外像我們之前與駁二合作過一套模式,他們向我們購買棧板,放置在他們的倉庫中,並也出租棧板給活動單位。活動單位租借這些棧板,活動結束後,棧板再回到駁二,而舊的棧板也可以跟我們換新的,舊的棧板回來後,我們會再整理表面,並作為材料重新利用,這構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模式。
GL:協助處理廢料是否有收取費用?
直接幫他們解決,等於他們不用付遷運的費用,我們也可以得到材料並再利用。
GL:下次策展的時候也再次使用並降低成本?
對,另外我還可以根據展期的需求,無縫地調整,隨時將所需的材料運送到不同的展場或市集。這樣做不僅能提供方便的服務,還能從中獲得相應的收費,這些收費成為了我們的營利來源之一。因此,我們的營運模式並不僅僅侷限於傢具本身的利潤,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事業持續發展。
雖然我們有一套規格化的製作方式,但因為每個案子的形態都各不相同,所以都還是更偏向客製化。我們必須探索各種方式來優化組裝方法,確保產品看起來美觀。
使用螺絲固定不像使用釘槍那樣簡單,釘槍只需一釘即可,而螺絲則需要遵循邏輯步驟,例如必須先完成某部分再進行下一步,否則可能會看起來不順暢。如果錯誤安裝,就難以拆解或修改,這需要一套思考的過程,因此時間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成本。
GL:回收再利用是否是未來的趨勢?
從民眾的生活開始,只要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減少丟棄的動作,對環境來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主要也是想讓大家了解,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做這些東西,我們的方法主要是將複雜的製作過程簡化,使用螺絲和五金等簡單工具,就能打造出美觀的物品。我
們也積極到學校或社區大學推廣這個理念,鼓勵學生們去探索,告訴他們這樣的設計是可行的,只需要簡單的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完成組裝,創造出實用的東西。
GL:有教學課程或工具包讓小朋友或一般民眾體驗嗎?
工具包目前還未提供,因為這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不過,我們會透過社區大學來進行教學推廣,這在社區大學的環境中是可行的,雖然推廣的難度有一定挑戰。
GL:作品裡是否含有高雄元素?
有的,我們常常以高雄品牌自居,而這份自信源自於多年來的觀察和反思。
許多年前,一位設計系朋友曾說,高雄是一個工業城市文化沙漠,這讓我感到不服氣。我覺得高雄的「工業」本身就是我們的文化,所以在我的設計作品中,我特別強調角鋼和五金等工業元素。這些元素代表著高雄獨特的工業風貌,但我也不希望設計讓人一看就顯得太過工業風。因此,組裝的邏輯性非常重要,我避免讓設計太過顯露出工業特徵,而是偏向於在我的設計中,暗藏一些符號和脈絡。
GL:對於想要發展永續計畫,或在日常生活中想採取永續行動的人,你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常心。
對我來說,開始做這件事情純粹是因為我覺得很有趣,而且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當初選擇環境作為畢業製作的議題也僅僅是因為剛好適合。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保持對環境友善的認知,就已經足夠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和責任感,否則會使事情變得太沉重而無法持續下去,當然,永續性是最重要的考量之一,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獲利性。因此,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既可以保持開心,也能賺取收益,同時也兼顧了環保的重要性。我認為這樣的平衡很好。
GL:未來是否有其他發展的計劃呢?
前兩年我曾想過一個很酷的概念,就是如何為我的材料打上標章。因為我們知道,從傢具上拆下來的材料,就會失去溯源無法識別。我當時就開始考慮溯源這個問題。除此之外,還希望建構完善的資源回收系統、選購系統,網站選配系統以及我的材料溯源。
像是棧板等材料通常是可以溯源的,可以看到材料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檢驗所認證,以及採用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等方面來進行,但一旦拆卸就難以追蹤,我認為還是需要找到一套有效的溯源方法,特別是在材料這個領域,傳統的做法對消費者來說往往不太透明。食品的溯源相對容易,但材料、木材和建材的溯源則更具挑戰性。
如果材料可以追溯,高雄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個碳交易所,全球百大企業都在推動碳排放淨零。這意味著我可以賺取碳權和碳積分。有了材料的溯源,你就能知道它是從哪裡回收來的。這個計畫是我所相信的,也希望能夠分享給更多人,鼓勵大家一同實踐。
GL:最後,您個人對於好好生活的定義是什麼?
我認為的好好生活是,不要留下遺憾,要活得帥氣。
「不留遺憾」與「活得帥氣」加起來就是「瀟灑」,做人應該要瀟灑一點,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不管是環保,還是賺錢,重要的是要覺得這件事情很帥。當你有這種自信的感覺時,那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的樣態,你就是做你自己那個樣子,大家看了就會覺得,這個人有在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