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個性,但不要被束縛,即便是內向者也是可以華麗轉身並閃耀發光的by安靜是種超能力

對內向者來說,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挑戰;職場上,對內向者的誤解更是不勝枚舉。許多人習慣將內向與害羞、無自信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內向者的力量並非一目了然,而是隱藏在深度的思考、敏銳的觀察力與穩定的情緒管理之中。

這本書正是為了讓內向者及身邊的人了解:內向不僅不是弱點,反而是一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將自身的職場經驗與心理學研究結合,為內向者提供了具體的應對策略,讓每個人都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適合誰閱讀?

  • 如果你是內向者,這本書能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特質,發掘你的潛能與優勢。
  • 如果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是內向者,透過這本書你可以更理解他們的想法與行為模式,學會以包容與支持的態度與之相處。

耐心讀完這本書,你會對自己或身邊的內向者有全新的認識,並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活出最好的內向自我。


作者背景

張瀞仁(Jill)是一位充滿故事的職場強者,從運動經紀到國際商務、非營利組織,她的每一步都展現了內向者如何用屬於自己的節奏,闖出一條光輝道路。以下是她的部分經歷:

  • 曾在以男性為主的運動經紀領域,協助台灣五位球員成功與美國大聯盟簽約。
  • 擔任美國州政府亞洲與美國雙邊商務專案負責人,十餘年跨領域經驗涵蓋醫療長照、國際公益策略顧問等。
  • 著有暢銷書《安靜是種超能力》,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獲得美國亞馬遜暢銷榜第一名。

張瀞仁以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內向者也能擁有世界級的影響力,甚至成為眾人學習的榜樣。


內向者的職場策略

1. 到底有沒有適合內向者的工作?

答案是: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適合」是個人化的。

內向者應該專注於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目標,並結合訓練與技能,去塑造自己理想的工作環境。例如,如果你是個擅長數據分析的內向者,可以選擇需要深度思考的職位,同時也要學習與人溝通的技巧,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得更具說服力。

實例:
一位內向的程式設計師小林,喜歡獨自解決問題,但發現自己的職場發展受限於與客戶交流的能力。他選擇報名了一門公共演講課程,學會以簡單、條理分明的方式陳述自己的想法,最終成功晉升為專案經理。


2. 影響力不一定來自鎂光燈

很多人以為,職場的成功需要外向者般的高調與自信。但事實上,低調且深思熟慮的內向者,往往能在團隊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張瀞仁舉例,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以及投資大師巴菲特,都是典型的內向者。他們的成功來自於對問題的深度分析和謙遜的態度,而不是靠鎂光燈下的浮誇表現。

建議:

  • 發揮深度傾聽的能力,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
  • 善於分析雙方立場,成為決策時的穩定力量。


3. 內向者如何拓展人際關係?

內向者在人際互動上,講求質而非量。他們重視信任基礎,並傾向與少數關係深厚的朋友建立長期連結。然而,這樣的特質在職場中可能會讓內向者顯得「缺乏存在感」。

實際技巧:

  • 面對人際衝突時,記得「避而不談並不是解決之道」。內向者可以先以書面方式整理情緒與想法,再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對方溝通。
  • 主動參與小規模的討論,避免被邊緣化,並在適當時機發表建設性的意見。


4. 前進社交場合的勇氣

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場合往往是心理與體力的雙重挑戰。內向者通常習慣深思熟慮,對於快速切換話題和熱絡交談感到不自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無法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游刃有餘。本書提出了專屬內向者的策略,幫助他們利用自身特質,在社交場域中前進。


社交前:用策略性準備建立信心

內向者天生喜歡計畫性,這讓他們在進入社交場合前可以做好充足準備,減少未知的焦慮感。

  1. 了解活動背景與參加者資訊
    透過活動邀請函、網站或社交媒體,先了解活動的主題、參加者名單及活動流程。這些資訊能幫助內向者預想可能的互動情境,並在心理上更有掌控感。
    • 例如:如果參加的是專業講座,可以先了解主講人及其他與會者的專業背景,準備一些相關的問題作為潛在話題。
  2. 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
    與其抱持「我要認識很多人」的壓力心態,內向者可以專注於實現一兩個具體目標,例如:「交換一張名片」、「與兩位陌生人進行五分鐘對話」。目標越具體,越容易行動。
  3. 為自己安排彈性空間
    提前規劃好一個「撤退方案」,例如在活動中安排短暫的休息時間,或選擇靠近出口的位置,給自己保留必要的喘息空間。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壓力感,並確保能量不被過度消耗。


社交中:專注於品質而非數量的互動

在場合中,內向者可以利用自身特質專注於有深度的對話,避免將精力分散於無效社交上。

  1. 從小團體開始融入對話
    與其直接進入大群體,不如觀察環境中的小團體並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對話加入。可以先用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例如:「你們剛剛提到的那個專案聽起來很有趣,可以多說一點嗎?」這種方式既不突兀,也能自然地融入討論。
  2. 準備輕鬆話題,降低壓力
    對內向者而言,即席發揮可能帶來壓力,因此可以提前準備一些不失幽默或輕鬆的話題。例如:「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它提到……」或是:「你怎麼知道這個活動的?」這些話題易於引起共鳴,並且不需要過多的情感投入。
  3. 保持自己的節奏
    在場合中,不必勉強自己參與過多的對話。當感覺精力下降時,可以選擇稍微退出熱絡的討論,轉向觀察或與更少數的人交談,讓自己有時間恢復能量。


社交後:追蹤聯繫,讓影響力延續

內向者擅長深度建立關係,因此在活動結束後,適時的後續聯繫能有效鞏固當時建立的人脈。

  1. 整理聯繫人脈
    在活動結束後,將交換的名片整理好,記錄對方的背景資訊與你們交談的重點。這樣在未來聯繫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展開對話。例如:在名片背面寫下「我們討論過數據分析軟體的應用」。
  2. 適時跟進聯繫
    活動後的48小時內,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訊息,表達對交流的感謝,並提出未來合作或討論的可能性。例如:「很高興在活動上與您交流,特別是您提到的專案非常有啟發性,希望未來有機會深入討論。」
  3. 尋找深度互動的機會
    如果在活動中與某位參加者特別投緣,可以主動邀請對方參加更小型的聚會或進行單獨會面,例如共進午餐或線上會議,深化彼此的關係。


內向者的獨特優勢:成為高品質連結的創造者

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可能不擅長應對大量的即時互動,但他們的優勢在於更容易讓人感到被理解與重視。內向者專注於建立少而精的高品質連結,這些連結往往能在未來發展成更深層次的合作或友誼。

透過策略性應對,內向者不僅能在社交場合中找到自己的節奏,還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為場合中的亮點。


5. 安靜是種超能力

內向者的「安靜」,是一種力量。

透過安靜的特質,內向者可以更深入思考,並在關鍵時刻做出精準的判斷。這種能力在現代職場中愈加重要,因為它提供了不同於快速反應的長遠視角。

實例:
某科技公司的一位數據科學家,利用內向者的敏銳觀察力,發現了團隊中長期忽略的市場需求,最終成功為公司開拓新的商機。


總結:成為最好的內向自我

內向不等於弱勢,而是一種需要發掘的優勢。本書不僅給了內向者具體的策略,也提供了希望:在職場上,內向者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方式,走出獨一無二的道路。

記住,內向者並不需要模仿外向者,而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節點,將內向的特質發揮到極致。

用你的「安靜」,讓世界聽見你的聲音。

📢 支持好好生活書店
好好生活書店是一家位於彰化員林的獨立書店,以計時方式販賣閱讀時光。我們相信,好的書籍可以改變生活。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到店支持,或點擊說明欄連結購買選物,讓我們一起推廣閱讀文化,享受更多美好的時光!

🔔訂閱【好好生活-每週給您一則好好生活的故事】的Youtube➜https://goo.gl/FUpC6x
🔔好好生活書店FB➜https://www.facebook.com/goodlifebookstore
🔔好好生活書店IG➜https://www.instagram.com/good_life_bookstore/
好好生活誌:https://www.goodlifebookstore.com.tw
好好生活選物:https://goodlifebookstoreshop.com
🎧 Podcast:https://goodlifebook.soci.vip/

本文包含CHATGPT協作

Picture of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彰化員林人,靠著多媒體接案維生,大學畢業後在家鄉開一間「好好生活書店」,並與在地夥伴一起製作「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並好好生活的人。
Picture of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彰化員林人,靠著多媒體接案維生,大學畢業後在家鄉開一間「好好生活書店」,並與在地夥伴一起製作「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並好好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