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建構永續生活圈,讓它成為選項【家務室-共同創辦人賀丞右】

「家務室」不僅僅是一間商店,更是將永續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場所,每一次的購物,都是對地球的愛護;以及對環境的主動守護。

走進家務室,打開通往地球溫柔對話的大門,讓永續不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人們日常的生活選擇。

Good Life(以下簡稱為GL)請您先自我介紹,以及家務室。

我是賀丞右,大家都叫我RYO。家務室是我們在2016年開始的一個計劃。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原因其實很難說明,一開始是一群夥伴一起討論做出的決定,所以我常常講,家務室不是一個人的一意孤行,而是一群人的一意孤行。

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只是因為我們的終點在當下都相同,所以才在那個交匯的時間點有了這樣的產出。但一開始其實不是以店面來做整體規劃。我們一開始其實是在思考

到底要怎麼樣才可以跟人群更深且更進一步的接觸,以及如何對他們的生活發揮更大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都會面臨到難以與群眾溝通的難題,我自己本身是學設計的,設計的本質其中一件事情是溝通,我們要怎麼樣讓物件跟人以及環境溝通。所以我們就在思考,原本的企劃、做法顯然沒有效率。

我們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它更能跟人群或者人們的生活更直接接觸?一開始我們思考、找尋的是這樣的形式,所以到現在為止,家務室我們始終認為它只是一個企劃。

開店這個形式比較像是在當下,我們所做的手段、工具,在當時我發現台灣完全沒有這樣的空間,一個可以讓大家放心,或者是一次看見台灣目前可以找到對於環境比較友善的生活用品店。當時這件事情還沒有被重視,可是有一些人尤其像我們身邊的朋友,年紀大概30出頭,已經步入家庭有小孩,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大家會開始想要給小孩、家人使用天然產品,慢慢的注重生活跟環境之間的關係,但其實沒有一個好的平台去找到這些用品和食品。

雖然有有機食品可供我們選購,但其他產品就很難採買到,我們就覺得既然每個人都在重復這件事情,必須做功課,搜集散落在各個平台的商品,那我們為什麼不把這東西全部集在一起,這樣就不用一直浪費時間做功課,可以把時間用在其他更有意義的地方。

從既有生活的用品去形塑某種生活的形態,用這件事情來跟群眾溝通,因為生活還是跟我們最息息相關的,所以從2016年開始到現在。

GL等於說最一開始單純可能只是因為某些議題想要表達,但還在構思要以什麼形式呈現,後來發現可以透過無包裝的選物店,來做為呈現的平台?

議題的話我自己不會這麼想,我們其實關心很多的議題也在前幾年參與蠻多議題性行動,尤其像我自己本身是從事設計,設計就是一個產出的工作,所以對我來說會很自然的思考到這個產出它之於世界的價值,起碼我們當年在學設計的時候是被告知,我們是要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是來解決問題的,所以很自然的會去思考,當這個物件出現之後對於這個世界的影響,只是在過去十幾年的工作經歷中,好像也沒有什麼影響,唯一的影響就是讓業主賺的更多,說好的改善世界呢?說好的改善生活呢?好像都沒有實質的發生。

一開始其實是希望能夠回應這個真實的世界,到底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身為一個設計人可以做些什麼來回應這個時代?我覺得不像是回應議題,跟你說的真的不太一樣,而是我希望能夠面對真實的世界,我們看見的真實世界其實就是面臨到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消失、海水淡化、氣候升溫、土壤流失等。

我們希望可以用很實際的行動來回應這個世界,身為這個時代的人類還可以做什麼事情?

 

GL這幾年的影響力有達到您當時的設定嗎?

如果這樣講就太矯情了,畢竟我們追求的是效益,所以我基本上不會去做沒有效益的事情。

當時我們決定要開第一家家務室(起家厝)時,的確比較想要穩扎穩打。我們有安排進程,但後來遇到了一個空間,覺得條件很適合所以有一點越級打怪的狀態。但基本上它還是在我們的期程範圍內只是跳過了一些階段,但現在回頭來看這個動作其實是非常衝動跟魯莽的。

我做的這些規劃,最終都算是有達到目的,一間大家所謂的無包裝商店,一開始我們也是跟大家講無包裝商店,那是因為如果今天我們講得太複雜可能沒有人聽得懂,所以沒關係顧客說是無包裝商店就是無包裝商店;說是綠色餐廳就是綠色餐廳,說什麼都對,只要大家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家務室,並且願意體驗、消費就好。

我們想要創造的是永續生活的體驗場域,所以我們在裡面呈現的是如何在用品、實物、空間上,去做到極小化垃圾的產出,以及極大化資源的使用。

我們知道台灣就是喜歡嘩眾取寵,所以想說既然要搞就要搞大,有噱頭,那時候看到起家厝的空間,就覺得它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即使大家什麼都不懂,但就是義無反顧,超前了幾個step。也繳了非常多非常多的學費,現在還在付學費的狀態,但是的確在那個當下造成了一些影響。

像我們剛剛試營運沒多久,GQ就來採訪,也是蠻巧的,因為這位特約就住在附近,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竟然有人住,又這麼剛好住了一位GQ的特約,也因為GQ的採訪開始會有部落客來,所以我們到現在幾乎沒有發過任何廣告,都是透過報章雜誌、部落客文章讓大家認識家務室,不管是在台灣甚至在東南亞造成一些迴響,當年就有遠從日本、香港、新加坡、澳門來的客人,因為他們國家沒有這樣的空間。

我們是2017年正式開業,在那個時候亞洲應該沒有幾家,家務室可能跟香港的slowood差不多時間,我知道的是我們一家,台北也有一間跟我們差不多時間開,到現在台灣我知道的是32間,6年的時間,成長幅度算蠻高的,16倍,聽起來就蠻威的,但是還是很少,我覺得他的成長幅度大,那當然消失的速度也快,這些年我們也看到蠻多開了又倒,開了又倒的店家,尤其又經歷了疫情,但也是有蠻多人一直傻傻的跳進來。

GL: 2017在開起家厝時有做風險的評估嗎?還是說是一窩蜂的投入,先做一個企劃呢?

其實我們本來就是希望它能夠做出一個典範,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空間。如果先做個小小的放在那邊讓它慢慢的發揮影響力,時間上可能會過於冗長,所以我們希望它能夠一下子就刺激到大家的感官,才會做這樣子的空間規劃。

你說的風險評估,我們當時覺得有做,但是現在回頭看有做等於沒做,因為我們夥伴都其實來自各個不同專業領域,像我自己是品牌跟設計,當中也有社會學、有藝術創作、化工等,但偏偏就是沒有就是經商,所以沒有人有開店或者是商業操作經驗,因此在這一塊我們的評估其實是非常的粗糙的,碰到了問題才去翻書、google、甚至亂湊工具跟方法,試著想要套出一個模板或什麼,現在看起來就是非常的魯莽。即便如此我們在每個細節、環節都是非常到位的。

只有做到位才能夠被看見,被看面才會被解釋,如果沒有做到位、被解釋,就會經不起考驗,所以我在那個時候很堅持在每一個細節,都要follow我們做這個空間或品牌的核心。

後來能夠擴散這麼快也是因為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看到不同的細節,那其實它都可以回應到我們原本的設定,慢慢的通過殘酷鄉民的考驗。

GL:起家厝空間設計上得到很多的獎,兩年前結束後搬過來新址,這邊與之前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其實這兩間背後操作邏輯完全不一樣,起家厝我們想要做的是一個空間體驗場域,所以我們有很大的空間,也詮釋了很多不同的內容,包含活動、計劃活動等,它都是圍繞著永續生活的可能性、各種不同的面向。因為有了操作起家厝的空間經驗,對我來說空間運用的階段性的目的已經達成,如果現在再給我們這樣的空間,我只會做的更好。

新空間我們想要測試的是,當我們拿掉空間、也拿掉餐飲服務以後,剩下生活用品或雜貨的家務室還有什麼記憶點或是搞頭,所以從起家厝結束搬過來這裡,我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在測試作為零售、雜貨通路,在這個新時代會有什麼可能性,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我們有更多想要去測試的東西,所以必須要把能量稍微收斂一點,才有力氣去外面探索。

因為起家厝的空間非常大,所以它的營運成本非常高,只要一開店都是成本,幾乎是用了全部的力氣在運營上,導致很難再往外去探索新的可能,包含跟其它的品牌、企業合作或者是思考還有什麼可以去嘗試,基本上完全沒有空間可以玩一些比較冒險的事情。

像我們每次辦活動壓力都超大,因為如果沒有人就會賠錢,活動雖然是follow在我們的軸線上面,可是還是要花很多力氣去思考它的商業性,怎麼宣傳、怎麼跟大家溝通。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收斂一點空間帶來的壓力,也有一些能量可以釋放做其他的嘗試,兩間店在本質上是在做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GL等於說在這邊之後,可以把原本比較發散的各種面向,收斂到剩下生活用品,以及環保顧問一塊?

對的,我們可以對外,希望把這些經驗收斂,提供給更多有興趣並且想要投入的人或者是企業。我們有營業的經驗,也有空間經營、活動計劃跟品牌規劃,希望能夠對其它想要參與、投入的人或者是企業有一些幫助。

GL有比較有趣的案例跟分享嗎?

到現在還不算有一個完整的案例,有一個從舊址起家厝就開始進行的合作,到現在已經三年了,但因為還沒有找尋到適合的空間,所以無法做進一步的推進。其它也有跟很多品牌合作,但比較像是檔期,著重在交流,實際產出的東西並沒有那麼的具體。

比較有趣的是,有的合作對象做的事情與我們不一定完全相關,像我們有跟一個設計團隊Slash studio斜作合作。他們本身是做循環設計的顧問公司,我們跟他們合作一起去協助回收站的改造,例如:慈濟回收站,因為慈濟希望能夠把回收站改造,所以我們便幫助它從資源回收站變成環境教育中心,它會經歷一個類似軸轉的過程,幫助它們調整品牌調性、空間、員工與志工教育訓練等,跟基金會一起做通盤的思考跟討論。這個計劃也跑了兩年多,在台北也已經完成了幾個站點的示範,但它都只是過程,嚴格加起來可能是1.5站還不到2點的狀態。

接下來也會跟其他原本就在做類領域、概念的品牌合作,約在年底之前也會有新的企劃產出,持續的去做連接,找到彼此可以互相發力,一起協助的地方。

GL:接下來對於選品方面,您們是如何決定商品調性呢?

一開始家務室的軸線我們就想要講環保、友善環境,可是這個題目其實非常的籠統,所以最初在選品時,我們內部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你會發現,其他人的友善跟我的友善不一樣,這個名詞很模糊,但大家對它想象其實都很好。

所以我們不斷的在尋找定義,中間經歷蠻長的撞牆期,可能我們找到一個解法、答案,那夥伴也會挑另外類似的東西詢問大家意見,自己其實也說不清楚,但就是覺得對方的不行,來來回回花了蠻長的時間反復的拉扯。

一直到在籌備開店時,某個機緣下認識了循環經濟,我當下就知道我們找到了那個標準,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邏輯跟架構讓你看待這個世界的結構。所以後來我們的選物標準就變得非常的簡單,就是能不能夠循環。

分享這個概念的朋友是循環台灣基金會的執行長,我們從他那邊認識非常正統的循環經濟概念。簡單來講在循環經濟的結構裡面分為兩大塊,一是生物循環,二是工業循環。生物循環指的是,所有的產出都可以被環境自然代謝成為土地的養分讓土地長出新的作物,作物持續提高服務,服務終結之後又可以回到土地變為養分滋養新的作物出現,這就是所謂生物的循環。而工業循環就是它是可以100%被回收的。

所以我們的商品基本上都是follow這個准則,只要不符合以上基本上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房間裡面,這是我們認為對環境最友善的方式。

只有不斷的循環才能夠把浪費降到最低。

GL:家務室開店到現在,相似店面已經翻了約16倍,但淘汰率也很高。可能接下來還是會有一些人想投入這個相關領域,其中可能也會遇到一些困難,您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來找我們。其實在2020年我們就辦過一個計劃,叫做「鬼針草行動」。

我們在那個時候會發現,開始有一些客人會來問我,自己也想開這樣的店面,有沒有什麼可以告訴他,或是有沒有資源可以分享,也會遇到非常直接的客人請我們直接給他廠商。也有蠻多是會走進來假裝在看東西,但其實是在偷拍,很像是老師在講台上,學生自己以為很高明的偷看漫畫,但其實在講台上看著超清楚,我們在櫃台其實都看得到不管是在偷拍或是小聲討論等。

為甚麼要這樣?我們並沒有想要藏,開店我們認為它真的難的地方絕對不在選品、選點,真的難的地方是怎麼樣在這個市場上生存,而這個東西是是抄不來的,真的需要各憑本事。

因此其它東西如果你們想要學或是想要知道,我們都可以非常坦然的告訴你,因為我們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用正確的角度來理解所謂環境友善是什麼,而不是錯誤的,尤其自己一個人就算了,影響範圍可能就是周圍的距離,倘若你今天開一間店,它所擴散的影響力就遠遠不及於此。

如果要開店,我們希望你能夠帶著正確的觀念,而不是傳遞大家錯誤的訊息,例如一直要求大家淨灘、不斷的訴說資源回收有多重要,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實際上都是一些沒有用的過程、方法。

我們想說既然要學我們就全部都給你,因此「鬼針草行動」便誕生了。會叫鬼針草是因為做生意就要像鬼針草一樣,黏在別人身上死纏爛打,死皮賴臉都要活下來,本來想要叫小強,但後來覺得這名字有點不好聽所以改為鬼針草。

那時候大約來了六十幾組人,但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有經過一輪的篩選,講好聽是篩選,其實大概有八成的人跟我們聊完之後就放棄了,最後留下來的人大概只剩下兩位跑完整個流程,一位後來成為我們的夥伴,另外一位就是剛剛提到這三年來準備要開店但是還在找尋店面。其中很多都是有待過一段時間到現在都持續的保持一個蠻好的關係,在他們可以努力的範圍內去做。

其實蠻好的,起碼大家是有一個認知以及共同的標準一起去做這件事情,所以你說要給什麼樣的建議,就是歡迎大家來找我,只要是我們能夠講、能夠提供分享,我們都會盡力的去做這件事情,但,在那之前先不要太衝動。

GL好像可以直接做線上課程讓大家看到

其實我們本來有想過這件事情,但後來我們沒有這樣做。簡單講一下鬼針草行動,在跟我們聊完發現現實有多殘酷卻還是決定做這件事情之後,就到家務室跟著我們一起工作三個月。當然時間可長可短,只是我們先以三個月做標準。

跟我們上班會參與到所有的工作內容,因為我們發現非常多教你如何開店的課程都是教你怎麼樣做生意,但其實開店一天有1萬個選擇要做,而課程是很難去呈現這個部分,更難的事情是,例如:我們有廚房所以要洗油水分離槽,雖然我們是少油少鹽,又每天清洗,但裡面依然非常的精彩,但凡只要一天沒清洗它就會很臭,甚至會有蟑螂會莫名的鑽進去死在裡面。我們有夥伴洗了兩天後就說,如果再叫我再洗一天,我就辭職。

開店難不是難在有多辛苦,而是,有你不想要做、不願做的事情,也許可能只有1%的不願意,可是連續做100天、5年、10年,那1%它是會堆疊累積,不是忍忍就過了。

開店會有95%以上的事情是你不喜歡做的,大家都以為開店可以美美的坐著,很舒服,跟客人聊天等,但其實背後的艱辛多到大家無法想象,所以有一些非常細節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用課程來代替的。我們用最傳統的方式,有點類似師徒制實習計劃,跟著我們工作,聽我們怎麼決策,思考、判斷,以及參與其中,最後可能會給你一個機會,交給你發落,安排,類似實際練習,都通過了之後我們第二個階段就是讓我們來幫你規劃屬於你的開店計劃。

假設需要我們幫忙做品牌規劃、空間的規劃、找點,我們都可以幫忙做,最後甚至要用我們家務室名字、自己的名字、或是聯名也都OK,反正就對我來講這些都不重要。我們會提供你不同選項的優缺點,再由你自行評估,盡可能提供這個協助。

當然這個部分要收費,但會有學員價,畢竟願意跟著我們跑一段時間,就會有另外的價值,不會是對外收費的標準。

GL還有什麼樣的企劃可以讓觀眾知道嗎?

有,但是現在不能透露太多。家務室的目標其實是希望能夠創造、打造一個永續生活圈。所謂永續生活圈是指,我們現在的消費行為是一個綿密的網絡,所有的消費背後所連帶的,比如生產到最後的丟棄或者回收,都是一個複雜且立體的網絡,那它建構起來對於消費者來講,就是一個生活網或者生活圈。為什麼現在大家在推廣,主要講推廣,雖然我不喜歡用推廣這個名詞,推廣所謂綠色生活這件事情這麼的困難,因為它都是單點單點的存在,可能這邊有一間包裝商店,那邊有個有機食品,再過去有一個綠色產品。我們終究是沒有辦法在一間店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

為什麼大家來這裡的摩擦力這麼大,不僅僅是因為要自備容器、店面距離這麼遠,雖然都有關係,可是有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我沒有辦法在這個地方滿足我的日常採買全部需求,即使今天能夠在這邊買到某一些品項,我還是要回頭去全聯、家樂福補足其它在這裡沒有的東西。

肯定會有90%以上的人會直接放棄,除非有很強大的道德感,因為說實在點,除了道德之外,你沒有其他的理由做這件事情,因為它就是這麼麻煩,這麼不方便,剩下道德感較高的消費者,才會覺得即使只能夠買兩樣產品,但最起碼在這兩樣上有盡力。

所以它最大難處是,沒有辦法滿足大家的生活需求,如果今天,我們能夠建構一個生活系統的網絡,起碼要跟現行的生活網絡是同等級的時候,才等於是給了消費者一個選擇的機會,不然像現在消費者是沒有得選,因為我選擇這邊,就等於有一個附加條件。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把兩個消費行為拉到同樣的標準去看待。

我在德國的時候看到德國的超市,它是兩間超大間緊鄰的超市,一間是傳統超市,一間是有機超市,我當場就感覺到,對德國人來講,它是一種選擇,我可以選擇我要在這邊消費,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不用再兩邊來回跑。但台灣不行,所以我們一直希望能夠建構一個所謂永續生活圈,那有一個永續的消費系統,才能夠讓跟現行消費系統平起平坐,它才能夠成為選項,現在根本不是選項,所以大家做這麼辛苦是很正常。

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朝這個方向去邁進,家務室只是其中一個點而已,那我們要怎麼樣去串聯更多的點,創造更多的資源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這是我們一直在做,也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只是詳細的內容還沒辦法講,如果大家有任何關於永續生活網絡的想象或者想法,都非常歡迎大家來討論,讓這個想象能夠更進一步的落實或是擴充。

GL最後,您個人對於好好生活的定義?

對我來說好好生活的核心是有意識。

能不能意識到在吃什麼,能不能意識到在用什麼,能不能意識到每一刻自己跟環境的關係,在沒有意識的情況底下是沒有辦法去感受生活是什麼,無法感受,自然就無所謂好或不好。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