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賜予這片土地新的生機,並不斷玩味【鬆勢三日節-劉孟豪】

鬆勢三日節是社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活動之一,它不僅關注社區的多元面貌,更是串聯社頭文化與產業的平台。活動源起於社頭的織襪產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旨在向世人展現這片土地的獨特之處。

透過創辦人之一劉孟豪的帶領,一同深入當地,探討這片土地的故事,並透過這些故事串聯起藝術、產業、以及社區的緊密連結,展現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

Good Life好好生活誌(以下簡稱為GL)請您自我介紹,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您在三年前開始舉辦鬆勢三日節?

大家好,我是孟豪。2016年在社頭創業開咖啡店,開了一年之後2017年搬到現在的地點直到至今,叫豪咖啡。

2019年開始注意到地方上有趣的事情,於是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決定舉辦一場有趣的活動。這個活動可能有些像藝術季,或許有點像文化祭,甚至可能會變成音樂祭。當初我們還不確定,只是想要辦一場有趣的活動。

當時是五、六年前,我們都是30出頭,大家都充滿熱血,因此就會很努力思考如何該舉辦這場活動,並思考如果辦了要如何健康的辦下去。最終,鬆勢三日節就這樣,蹦!誕生了。

GL:鬆勢三日節命名的由來是?

我們身處在社頭這片土地上,所以我們在思考社頭到底長什麼樣?四五年前的我們看社頭,基本上就是鄉下,一般人理解的鄉下會是老人多、產業走下坡、青年外流,所以我們都是以夕陽漸漸下山的意向去想名字。

當初在紙上寫了很多,中文英文都寫,後來大家最感共鳴的是「Sunset」 夕陽英文。Sunset諧音為台語「聳勢sáng-sè」,我記得我們當初也有打電話詢問阮劇團如何定義聳勢這個詞。聳勢以前是在挖苦別人,形容這個人非常高傲神氣、囂張。但是在我們年輕人理解的聳勢,它是有點chill、放鬆的,我認為這個狀態很符合以前與現在的社頭。

以前的社頭有錢人很多,工廠多老闆多,所以他們很囂張也是。但是現在老人多,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也多,所以說生活有點chill,在鄉下地方生活步調比較慢,也很符合聳勢這個詞。

所以鬆勢就是這樣來的,有夕陽、英文Sunset,諧音鬆勢,辦三天,所以就叫鬆勢三日節。

GL:想要舉辦鬆勢三日節的契機除了織襪芭樂節,好像還有參考愛丁堡藝穗節?

對的,我們與織襪芭樂節都有一個大的主體,彼此要談論的都是這片土地。因為我們以前都是念藝術大學出來的,以前在台北很常參加或聽到藝穗節。我們與織襪芭樂節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同樣的日期,這個狀態就很像藝穗節,藝穗節來自於英國愛丁堡的藝術季,最一開始其實是舉辦在大劇院內,裡面只邀請當時最火紅的表演家、藝術家、劇場工作者,但是會有一些學生或是新銳的藝術家,認為自己的作品很棒,為什麼不能到那個空間裡面去表演,所以他們就在同樣的日期,在原本劇院的周遭租了很多閒置空間,辦自己的展覽。

因為我們要辦活動,所以當我們要討論一件事情或活動如何展現的時候,主體脈絡對我們來講會很重要,很像以前在做創作,它的創作論述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這個作品、為什麼是這個媒材等,都是有想法在裡面的,所以對我們來講整理脈絡的過程非常很重要,因為整理清楚,基本上整個活動七七八八都會跟大家想的會差不多。

我們也很清楚在跟相對應的織襪芭樂節談論的都是社頭的文化,只是我們的形式與切入點不一樣。

GL鬆勢三日節的活動很多,包含走讀、市集、工作坊等,是如何決定它的整體活動與形式?

第一年最主要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與織襪芭樂節形成一個明顯的反差。舉例來說,當他們提到便宜的襪子,我們則談論貴的襪子;當他們講瑕疵粗糙的襪子,我們講精緻單品的襪子。我們想要在第一點就建立這種對比,避免讓來的人誤以為和織襪芭樂節是一樣的。大家都在談論同一個主題,即襪子產業、芭樂、人口老化等,但同時保持強烈的對比,讓兩者成為相同但不同的社頭。

在台灣的藝術節或活動中,基本上形式皆大同小異,市集、音樂表演、走讀等,要在形式上與其他藝術活動有顯著差異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因此,核心理念變得格外重要。對於鬆勢三日節來說,人們來這裡並不是為了聽音樂或逛市集,而是更認識社頭。

因為我們不拿公家單位補助,所以我們將贊助商定位在社頭人,希望透過第一年的活動讓當地居民對活動產生共鳴,增加參與程度,並期待未來的贊助。當地的小吃店等店家因活動而獲益,讓鬆勢三日節成為一個對當地經濟有正面影響的活動。四年下來我們都沒有在攤位上納入飲食區,這對附近店家幫助非常大,因為鬆勢三日節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賺錢的好活動。

第二年開始加入流水席和街區文化走讀,以更深入地認識社頭的文化。我開咖啡廳,也因鬆勢三日節更加了解社頭這片土地,有一些經驗的累積後覺得好像可以做街區走讀這一塊,這個事件的產生對我來說比任何一件事情都來得重要,我從小到大住在社頭,我不覺得社頭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我們覺得有文化的地方可能是台南、鹿港、基隆,這些原本就已經有歷史定位的東西,我們在想社頭怎麼可能有文化,做著做著就發現原來社頭真的有它自己的文化,只是時間比較短,所以第二年的街區文化走讀對我們來講很興奮,也覺得很重要,還好也很成功,才發現原來大家對街區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是有興趣的。

鬆勢三日節另外一個特色是,透過與工廠合作開放工廠參觀,我覺得開放工廠讓一般民眾進到工廠裡面,這件事情是很難會有的,特別是傳統產業,畢竟以前沒有這樣的形式,老闆們心態相對不開放,不像咖啡店遊客要來就來,所以我們也感謝這幾年願意配合我們的工廠老闆。

隨著年度的推進,我們會因應著觀察到的社頭,與認識到的更多族群做形式上的微調。例如周邊商品,在第一年,我們推出了一些周邊商品。然而在第二年我們有些貪心,做了大規模的擴張,推出了約 11 到 12 項不同的商品,包括主題商品、禮盒等。一直到今年的第四屆,周邊商品僅保留襪子、電繡牌、杯子以及一張貼紙。

我們認為周邊商品不是最需要去陳述的東西,再加上這幾年的努力,鬆勢三日節已經可以靠自己活下來,可以損益兩平,我們不需再依賴商品銷售作為賺錢的主要手段,同時也降低了製作商品的成本。

議題的收斂,實質作為的放大。

到了今年,我們幾乎只討論織襪產業、與工廠場域本身,不再涉及老年人口、人口流失、農業等議題。

希望更專注於織襪產業,藉此使社頭的特色更突顯,並踩在這個高度往上爬,我們認為這樣最有效益且與土地最有共鳴。

GL算是把它聚焦在產業上。

對的,基本上藝術季、文化節會有的活動還是會有,如:市集、音樂表演、走讀,流水席一樣保有,但是內容基本上每年都有所不同。

今年的鬆勢三日節有一些新的變化和策劃,師資內容進行了全新的翻新,我們請來的不是之前的城市專業導覽員,而是一位藝術家。這位藝術家在我們6月至11月中間舉辦的鬆勢俱樂部裡有與我們合作,他的作品是一個與當地長輩訪談相關的廣播節目。我們希望透過街區走讀,讓參與的人能夠聽到在這片土地長大的長輩講述的社頭故事,藉此引發他們的想像力。在工廠場域,我們也會邀請工廠老闆講解,這將為參與者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更像是一個文化的導覽,因為視角完全不一樣。

今年的鬆勢秀也有一些新的元素。為了避免每年都有相同的表演樂團,我們開始尋找新的表演和DJ,並引入了民生電器的音樂,使整個活動更具新意。

此外,今年的市集現場也有所改變。過去在公園舉辦,去年開始增加在農會停車場的場地,但今年我們決定承租一個在巷子裡的場域。過去,社頭是「客廳即工廠」很興盛的鄉鎮,此地點就是在小巷內的某客廳,該工廠的生意最近變好,團隊找到工廠即將搬出去,所以我們便租下了這個地方,租期一個月,使之成為一個市集的場地,同時代表著社頭客廳即工廠的文化。

流水席的舉辦地點也有所調整,不再僅限於社頭,而是移到社頭之外的產業園區。織襪產業園區在整個社頭地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是當地經濟的一個命脈。這個區域的規模相對較大,營業額也相對較高。因此,我們所謂的高級工廠基本上指的是織襪產業園區以及觀光工廠。

今年,我們巧妙地與織襪產業園區的協會理事長合作,希望用工廠的形式貫穿整個鬆勢三日節,將流水席舉辦在高級工廠;市集則在客廳即工廠;走讀於傳統代工廠。總的來說,今年的變化使得鬆勢三日節更加多元和有趣,不僅在活動內容上有新意,場地的選擇也更具代表性,讓參與者能夠更全面地體驗當地文化和產業。

GL除了以上,在社頭火車站對面廣場也有另一個活動場域?

對的,公園那邊就有卡拉ok,因為我們在思考,這個活動該如何做才能不那麼排他。這裡的「他」指的是社頭原本的居民。我並不希望這個活動被歸類為文青或返鄉青年,希望能改變這種看法,但這種改變不應該是勉強的,我該以什麼形式讓它更有質感?

所以我希望每一年的變化都能慢慢地被這片土地和居民所接受,不一定要喜歡,但它可以成為一種日常,就像織襪芭樂節一樣。

希望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質感都能提升,讓整體感受更好,有一種走在街上、放鬆sunset的感覺。鬆勢三日節有三天,基本上是週末。建議大家一天去織襪芭樂節,另一天來參加鬆勢三日節。因為這兩者都很重要,參加了兩者才能看到相對完整的社頭。

GL可能在第一、二年的時候會稍微被貼上文青標籤,但在去年或者是今年開始,試著把它融入全年齡都可以去參與的一個狀態。

我們很希望能夠融入這片土地,但這很難。我在做地方創生團隊,最難的一點就是不可能完全100%融入在地,甚至70%都難以實現。因為地方創生總是談論這片土地上的痛點,痛點就是原本土地上的居民最不想面對的。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一直去賜予這片土地新的生機,不斷地玩味。

做法有點像近幾年很流行的「open mind」,以一種娛樂的形式來談論這些痛點。夕陽產業如何,沒有人願意回來又怎樣,或者房地產變得很貴了那又如何,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但是,有沒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不同的觀點,可以來談論這些問題呢?

GL團隊最一開始好像是6個人,到現在其實已經十來個了,那您們都是如何溝通,討論碰撞靈感?

基本上,團隊成員主要都是豪咖啡的客人,因為豪咖啡性質的關係,所以它的TA很大部分是在外地工作返鄉的年輕人,或者是在外地工作的人。因為我們本身有藝文背景,所以接觸到或比較有話題、可以繼續延伸的大多也是藝文產業的工作者。很多團隊成員都是豪咖啡的客人,而團隊的成員之間很重要,每個人的角色都不同。

我很開心有這個團隊,大家都很放心地讓我去做決策,並且相信我的決定。相反的我也很感謝自己很尊重每個人的聲音,形成一個開放且溝通良好的氛圍。我認為團隊就是這樣,為什麼要有團隊?團隊就是在討論事情時,可以越客觀越好,當你越客觀,有更多腦袋思考拋出想法,中間交集的地方一定是最客觀的東西。

很多事情第一次討論完,一定有bug,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一次就搞定。所以我們也很習慣,一個人丟想法出來後,大家就會趕快開始想,盡量找bug,所以我覺得大家的溝通過程是很開放的,沒有人會把自己放在最前面。

每每有新成員要加入我都會拿出PPT將活動脈絡講清楚,並強調這個活動首先沒有政府補助,其次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再者不以個人觀點為出發點,所以,除非非常喜歡,否則不會有任何回報。真的是非常喜歡這件事情,想要投入,而且不將個人利益放在最前面,才會擁有最大的回報。

這個概念可能有些難懂,當第一目標是賺錢時會變得非常辛苦,並感到很疲乏、不快樂,最終就會發現賺錢很累。然而,當我們真的喜歡並認真對待一件事情,比如我認真想煮好一杯咖啡,我會好好選豆,並與客戶對談,好像就可以賺到一些錢,我覺得這個概念更像是倒果為因。我們最初的動機很明顯就是這一條脈絡,這個活動就是這樣。

在第一年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團隊缺少行銷和公關專業人才。第二年我們開始回顧,看看有哪些客人可以加入。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在團隊中有專業缺口,才會尋找具有相應專業的專家,當然不是隨便找的,大概都是聊過天的客人,或者是經常來喝咖啡的熟客。我們的團隊一直以這種方式運作,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人最不重要或最重要。

其實我也會想,怎麼沒有人想離開這個團隊反而一直增加,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覺得這可能與我的個人特質相關,因為我的咖啡店離職率也是如此。而且我也很高興,每年六月大家線上開會討論時也不會很懶散、疲乏,討論的出發點都是以活動本身為主,包括做了這個決策,居民和外地來的人會如何看待我們等,大家的思量的點都是一致的,這樣就會很好溝通。

從外面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我們是一個很棒的團隊。我並不否認,我們確實是很棒,但是如果真的要問為什麼我們可以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而且都做得很開心並且沒有口角,目前我無法客觀地陳述出來。建立在最重要的人性基礎上,我們都很尊重彼此的想法,關心對方,並且我們都知道參與這個活動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沒有人會感到犧牲了什麼,更不會覺得委屈。

所以以我的角度來說,每年我只想努力爭取資金給大家。因此我們每年都會向信義房屋申請計畫經費,申請到的20萬就會給大家當工作費。如果鬆勢三日節有一點盈餘,就會用於明年預備金,信義房屋這筆錢就按照大家的專業貢獻比例分配,辦活動大家當然要拿錢,這筆錢一定不夠,畢竟有十來個人,而且只有20萬,團隊有些人是很厲害的專業人才,比如設計師或攝影師,這筆錢當然無法與他們外面的報價成正比,所以我覺得這是我未來想要更努力的方向,畢竟人才真的非常重要。

我理不出來為什麼這個團隊會如此和樂融融,但我想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天賦,我並不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或許在這一方面,與團隊的溝通、集結人才,並帶領大家開心地做事情,這可能是我的天賦,所以我非常感謝這個團隊,也感謝我自己。

GL:鬆勢三日節明年要休息,為什麼會決定停下腳步呢?

去年2022年的鬆勢三日節,連同我們新品牌「豪所在」一起開箱。鬆勢三日節它是一個單點式的活動,所以我只要想這三天的錢如何損益兩平就好了。但是大家知道開一間店它是不斷的花費,每天開門就是有成本要出去。

豪所在跟鬆勢三日節的粘著度非常高,豪所在主要是分成「襪所」跟「聚所」,二樓的susu books是獨立經營,營運模式跟我們比較沒有關係。就以襪所跟聚所來講,聚所它就是一個黑盒子空間,可以舉辦任何活動;襪所的話,我們希望大家來到社頭,除了買得到便宜的襪子,也可以買到好看跟貴的襪子。因為我們就在織襪產區,很理所當然的外地人來到這裡,什麼樣的襪子都應該要買的到。但是這一年下來襪所與聚所,剛好就是台灣最難經營的模式,一個是在鄉下在做精品的銷售,另一個則是在鄉下在人口相對較少的地方做展演空間的經營。

經過了這一年下來,我們回頭去想,豪所在跟鬆勢三日節的粘著度本身是高的,因為豪所在這兩個品牌所需要的這空間都是因為鬆勢三日節才想出來的。因此有一個很重要事情就是豪所在不能消失。

我們推敲出來的脈絡是這樣,但是鬆勢三日節會耗費我們太多力氣,所以才會決定2024一整年到2025年鬆勢三日節之前一年半的時間,500多天的日子,努力看看豪所在有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經營起來,就像一開始在處理鬆勢三日節一樣,要如何讓這個品牌損益兩平自己可以獨立活下去,如此一來我們才有心力把鬆勢三日節更完整的表現出來。

因為我們選擇不拿政府補助,所以前面一定要寫預備金,其實今年六、七月在鬆勢三日節線上開會討論的時候,當下其實有點骯髒,好不容易去年可以損益兩平,結果今年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煩惱錢,我覺得要煩惱錢會很容易讓很多事情變得不健康。

所以才會決定今年辦完後,明年讓鬆勢三日節休息,其實還有很大的原因是2025年的彰化台灣設計展,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剛好可以累積能量,把該做的課題好好去面對,因為要活下去就是要錢,面對之後2025年來一個大的爆發,看我們500多天累積的能量跟經驗。

豪所在現在還有一個很棒的商業模式是我們有做客製襪媒合平台,這個是我們覺得對社頭很有幫助的,從5月開始到現在大概也接了差不多8,000雙的訂單,幫助社頭在地代工廠接單,目前這件事情正在上軌道,也因為這件事情的產生,一定也會跟在地的工廠有更多的連接,我相信這些一定都是2025年鬆勢三日節的養分。

GL:對於休息一年,團隊是支持的嗎?

都是支持的,一定會累、會倦怠,因為形式就是這樣,雖然大家做的越來越上手,可是不能讓大家變成像在工作,因為大家都是有正職工作並利用閒暇之餘做這件事情,有的人或許覺得這是個充電的狀態,可是當你每一年都這樣辦下去,不難保會變成一個工作的狀態,或許下班後的開會變成在加班。我覺得大家或許還是需要調整一下。我們這個團隊的優勢就是大家原本就有工作,所以不會因為這個活動停辦造成沒有收入來源,反而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規劃。

豪所在在2024年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跟台灣設計研究院合作了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所以基本上就是用2024年跟2025上半年讓豪所在這個品牌平台跟社頭的織襪產業有更強的粘著度,我還是樂觀並對2025年的鬆勢三日節蠻有自信的。

GL:剛剛有提到豪所在今年有開始織襪媒合,目前整個推動到目前成果,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嗎?

因為這個計劃還沒做廣告,我們接到一些比較大型的客戶也會有自己公司的 SOP 要走,所以並未對外宣佈此專案幫助到哪些企業,在還沒有行銷成本的加持下有 8,000 雙的 KPI,我自己是覺得很棒的,當然陸陸續續也有一些人在詢問。

我相信內銷一定會有市場,其實小品牌最在乎的就是最低量,雖然進價稍微貴了一點,但是現在所有設計品牌出來的商品末端售價範圍其實就在那裡,所以客戶們自己評估之下,或許是可以接受的。

像我今年也用豪咖啡這個品牌請豪所在做一雙豪咖啡的襪子,我自己覺得整個流程下來蠻爽的,第一個因為我們就在產區,對顏色對樣品都快,我們也認識了在地的包裝的廠商,所以禮盒、設計師都可以一條龍的去做媒合。

最重要是代工廠每一雙襪子毛利變高,所以他們也會非常願意接低量、少量的訂單,我覺得這是三方面都贏的合作,代工廠贏,我們也贏因為會收取媒合服務費,對客戶來講也贏,因為他不用囤貨,也可以用符合現在的所謂的設計商品末端售價去 cover 製作成本。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我真的還蠻樂觀的,像我們上個月也有日本的設計品牌來接洽,我們希望這件事情他是可以從我們自己台灣人去講這個產業。

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以前在台北地下街會看到社頭襪子一打 100 塊,台北地下街為什麼會有這東西?因為我們社頭人就是這樣講自己的產品,織襪芭樂節講的是便宜的襪子,所以我們不能怪外面的人怎麼看待社頭,可是如果鬆勢三日節跟豪所在的客製襪做起來了,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推廣我們覺得驕傲的品質,以及很棒的原物料,用這個方式來講我們的產業,我相信外面的人在看社頭會是不一樣的眼光。

或許十年後大家就不會覺得買便宜的襪子要去社頭,而是好的襪子要到社頭,當我們台灣人自己這樣講這個產業的時候,外國人就不會以這樣的眼光看我們的產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脈絡,但是都是要很認真、努力去執行。

所以我們希望明年的豪所在很認真的往這個方面去做,跟產業粘著度更高,鬆勢俱樂部可以做的更接地氣一點,但我目前還想不到要辦什麼,我不想要只是辦講座或什麼,我還在想,一定可以更有趣。

GL辦了這三年多的鬆勢,有沒有印象較深刻或是感動的地方?以及居民的回饋。

我覺得只要他們有來參加,我都會很感動,可是那些感動會造成我更多的擔憂,因為那些感動數量很少,所以我就會覺得鬆勢這個東西是不是被這些居民接納的程度不夠高。比如說,像我昨天去社頭國中分享,因為社頭國中老師看到襪所他覺得這件事情很棒,被我們感動到,當然我也很感動,就去跟小朋友分享。

我覺得只要有社頭當地居民願意來參加我們的活動,我們都會很感動,他們提出的建議也是如此。但可能我比較貪心,我覺得那個基數不夠多,所以參與程度越高我會越感動,有沒有被認同真的還好,我只希望他們來參與,試著來聽看看。

像這一次的 T22 的案子,如果有很多代工廠的二代來,我就會超感動。可能報名表數量如果是 20、30 人,我看到名單我就會哭了,我就是這樣,不是說什麼我們很棒,而是我們一起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

我不想要被說你們年輕人辛苦了,做這個很棒,這對我來說很空,一起來做吧!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感動,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們就生活在社頭這片土地,如果一起為社頭做一件事情,那個感受跟外面的人怎麼看我們或許真的會不一樣。

所有的感動跟印象深刻永遠不及第一年辦活動來的深刻,我記得第一年走街,我車開在後面跟,我開著開著就哭了,我就在想:「哇!怎麼會這樣,上面的人在吹奏爵士樂,下面的居民拿東西送我們,大家一起打招呼。」,我記得第一年每一個活動的一開始我都會哭,都很感動。在市集裡面可以看到阿伯在公園裡泡茶,旁邊是農村莊青年演奏。那個感動是沒有單點的,它是都是很綿延的。

我覺得今年搞不好也會有特別感動的時候,因為明年要休息一下,但我不知道會不會發生。

GL:最後,您個人對於好好生活的定義?

不要去追求任何外殼,很認真的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學會解決問題。這樣就是好好生活,只要好好生活,你就在地方創生的範疇裡面;只要認真解決問題,就是在全世界的這個永續的浪潮裡。

不要想著賺大錢,把利益擺在第一的去生活。有些人的才能是投資跟賺錢,那當然他就會往那個方向去,但當你的才能或你喜歡的東西非以賺錢為目標的時候,你就會認真去做,就會被看到,因為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可以被換算成價值的,所以現在台灣才會有那麼多的行銷公司與企業顧問,因為他們具備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解決問題就可以面對很多事情。我們就在永續的浪潮裡面,SDGS 有 17 項目標, 17 項目標都是在解決問題。

我這樣講好了,咖啡豆生豆每一年氣候在變遷,原本海拔 2,100現在卻生不出好的豆子怎麼辦?農友就不種豆子了嗎?不,他在網上找解決方案,那是不是就解決了一個問題;將種植海拔提高至2,400,也解決了一個問題。那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是不是就應對了環境變遷SBGS第幾項,所以只要會解決問題都會在這個浪潮裡面。

生活遇到問題就去解決,但解決事情很重要的就是要靠自己,靠自己解決問題才有價值,所以不要為了進去所謂的地方創生空殼跟範疇裡面,我就去跟政府拿補助要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會變得本末倒置,大家必須很清楚知道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並且做這個事情是自己選擇的會自己負責。

完整影音版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