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城市風貌不斷變遷,高樓大廈、現代建築屹立不倒,而曾經的老屋、古厝、歷建逐漸被淡忘。然而,有人將目光投向這些老房子,尋找著歷史的痕跡,記錄著街道的變遷,他們就是「老屋顏」。
「老屋顏」,是一個以老屋為主題的創作團隊,透過攝影、插畫、商品,試圖喚起人們對於老建築的關注。他們的作品中,不僅呈現著老屋的風采,更蘊含著對台灣歷史文化的敬意,將這些老建築串聯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透過創辦人楊朝景、辛永勝的眼睛,帶領讀者們深入老屋故事,感受歲月痕跡,並一同反思現代社會對於文化遺產的看待。
就讓我們一同踏入「老屋顏」,聆聽這些建築的靈魂,感受時光的流轉。
Good Life好好生活誌(以下簡稱為GL):請兩位先自我介紹一下,以及是如何接觸到老屋這個題材的?
楊朝景(以下簡稱為楊):我們是老屋顏工作室,我是朝景,旁邊這位是永勝。放假的時候我們都會從高雄到台南參觀、旅遊,看到台南很多的老房子,因而開始記錄。
辛永勝(以下簡稱為辛):因為我小時候住過台南,後來長大北上,當我再回到南部的時候就會想要回去看台南有沒有一些新的變化,或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旅行當中我們發現台南這些年來確實有一些改變,但也有保留的地方,那這些保留下來的地方很多都是老房子的風景。
朝:不過那大概是10年前的樣子,現在台南的老屋風景也在這十年間有改變,老屋再生的店家經營樣態也不太相同,全台灣一樣。
GL:變化是很明顯的嗎?還是慢慢改變?
朝:我覺得應該是逐漸的變化,一開始最早我們發現會運用老房子經營店家的年輕人們,可能是因為租金的關係,畢竟在相對較老舊的空間,租金是比較便宜的,但後來逐漸變成一種風潮,或是風格,有一陣子大家蠻喜歡這樣的感覺,所以近幾年越來越多年輕人或是商家投入老屋新生,聽說老屋房租也是水漲船高。
GL:年輕人一開始可能是因為租金比較便宜而去承租老宅,但也因為老宅風潮起來之後,租金相對上漲,這是您們當時有想過的狀況嗎?
朝:當時並沒有想到所謂經營面的問題,因為我們只是做相關的記錄,單純覺得這些圖案很漂亮,也是慢慢透過訪問才漸漸瞭解到這樣的現象。
GL:您們大部分是怎麼去挖掘這些老宅的存在呢?
辛:在各個城市旅行的時候,我們都會先去找,比如台南就找台南文學館或是赤崁樓這種大型的古蹟歷史建築,因為通常歷建附近都是較早開發的,也比較繁榮,留下來的房子建築工法會比較仔細,屋主可能也比較有錢,因此蓋的會比較好,那這些房子也會比較有看頭。
其實我們一開始在路上走的時候,都會有人覺得我們可能是都更或是環保稽查員,因為他不知道你的來意是什麼,可是台灣人很有趣的是,他可能已經忘記自己家很漂亮,但稍微跟他聊了幾句點醒之後,他不止會讓你拍外觀,甚至會帶你進去喝茶或是拍他們家裡面私藏的小角落。
朝:我們一開始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是會怕怕的,因為彼此間都還是有距離,後來發現只要破冰之後他們都顯得更加熱情,屋主也會覺得自己家的東西很漂亮,很開心有人願意來拍攝。拍攝我們也會承諾幫他把一些相關的地址、資訊都用Photoshop處理掉,盡量保護屋主隱私。
GL:等於說跟屋主建立了良好關係,同時讓他們的好東西被看見,但是又保護了他們的隱私。
朝:我覺得這是比較正向的能量,因為我覺得能量的交流是很明顯的,他會感覺到你不是壞人,所以也願意跟你分享更多,其實我們也是懷抱著單純分享的心情來做這件事情。
GL:你們這10年間等於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老宅資料庫,會不會有其他單位來來詢問之類的?
朝:經常有耶,而且我覺得有趣的是,去年我們很常到學校分享、演講或是帶活動,邀請的老師都是來自於不同科目,包括美術系、國文系、數學科目也有,年齡層從國小到大學,我覺得這很有趣,我們做的事情居然可以成為他們的教材之一。
辛:我們收集這麼多台灣的案例,後來也有一些交流機會,像我們在疫情期間與香港的團隊線上對談,以及12月即將要去日本跟他們的建築、攝影團隊分享台灣的建築美學在哪裡。其實我覺得台灣的風景、漂亮的人文都是透過外國人的眼光來再次提醒我們,所以有機會可以直接與他們對談,我認為是很好的經驗。
GL:剛才有講到教育這一塊,這十年間有影響小朋友,對於老宅眼光,或是視野的部分嗎?
朝:舉例來說,在美術課程方面,我們與一位老師合作了兩年。第一年主要是帶領,教導小朋友欣賞鐵窗花、了解其造型特性等。演講結束後,由老師設計課程引導小朋友,我們也會帶他們到學校、住家附近進行實地參觀,讓他們知道住家附近就有很多漂亮的鐵窗花。
第二年開始,老師請他們製作鐵窗花,但並不是用真正的鐵,而是運用吸管或紙管等其他素材,讓小朋友自由凹折甚至剪出紙窗花。這項活動在全台的美感教育相關領域都有老師安排課程,我們也會到不同的地方做演講。
辛: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小時候參加了許多學校的活動,可能都是由校外的藝文團體來帶領學生認識皮影戲、布袋戲等。雖然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但對小朋友來說仍有一些距離感。然而,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帶著小朋友學習並與老師互動,發現現今的教育更貼近生活。
透過美感教育,讓小朋友更加融入生活,不再感到距離,更能輕鬆地學習。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分享的理念,希望大家都能從日常生活中了解美的價值。
朝:是的,我覺得在學校分享是一個有趣的經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學生和老師,這就像種下一顆種子的感覺。一開始去演講時,我們並沒有預料到老師會延續這個課程,沒想到第二年老師再次邀請我們,而且是同一批小朋友。他們已經有自己的認知,甚至能設計出自己的鐵窗花,賦予圖案故事和意義,這讓我感到非常有趣,就像是種子發芽的過程。
GL:那時候小朋友是小幾呢?
朝:當時是小五,第二年是小六,當第二年去時小朋友還記得我們,也會跟爸爸媽媽分享鐵窗花。可能一開始大家對鐵窗花的印象不太好,覺得它是容易生鏽,並阻礙逃生的東西,但我覺得透過小朋友分享,與家長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蠻有趣的。
GL:您們採訪、拜訪這麼多台灣老屋,有沒有幾個是您們覺得比較特別,或者特別想分享的案例?
朝:在書中有分享一個鹿港阿公的鐵窗花故事,那位阿公現在也變得非常有名,阿公因為房子要改建,所以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全新的鐵窗花,圖案是他自己設計的巴黎凱旋門。我們當時覺得非常困惑,為什麼會在鹿港設計一款巴黎凱旋門的造型,所以我們就去訪問他,到訪後發現他家不僅有巴黎凱旋門的鐵窗花,更有鹿港街道風景的圖案,例如十宜樓或半邊井,而且都製作得非常立體。
會製作巴黎凱旋門是因為到巴黎旅遊是他人生中最好的回憶;鹿港街道則是他最喜愛的家鄉風景,以上種種都透過鐵窗花呈現出來,這個案例也充分顯示出,鐵窗花不僅是圖像上的裝飾,更是飽含了屋主的情感記憶,而此故事也讓我們感動不已。
辛:回顧過去,以前建房通常是屋主的畢生積蓄,所以他會希望這是一個可以傳承的地方,是家的印象。然而,近年來許多房子儼然已成為一種物件,它可以被交易的。相較之下,老房子是家族的寶藏,屋主會認真地在房子上做一些家輝或特殊圖案來表達家的印象。
鹿港的鐵窗花案例中,阿公因為熱愛家鄉,把家鄉的印象做在鐵窗上,然而這樣的案例在很多民居中都存在著。在宜蘭,還有一個龍鳳的鐵窗花案例,因為鐵窗非常容易生鏽,所以屋主每年都會重新上漆整理,他認為這些是爸爸蓋房子時特別設計的,而這個設計更是由鄰里手繪在宣紙上。此故事處處都展現了屋主對爸爸的思念和鄰里之間的好關係,我認為這些「家」的印象是非常珍貴的。
GL:所以您們在探訪這些屋主的過程中,有發現其實整理老房子也是他們日常的一部分?
朝:是的,其實很多老房子的狀況能夠維持得很好,是因為有人持續地在使用它,不論是原本的屋主、之後進駐的年輕人,或者是在裡面開店的業者,這都證明了無論是新式還是舊式的房子,都需要有人居住並運用這個空間,去活用這個地方,只有這樣,才會發現問題所在,進而進行維修,正是透過這個過程,才能夠繼續照顧好這些老房子。
GL:您們分享老屋這件事情已經10年了,但應該不是一開始就是正職狀態,一定是身兼多職去延續這個熱情,在這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需要調整,或是困難的部分?
辛:我們一開始只是純粹拍照,當然會有一些好奇,而這些好奇可以透過詢問屋主得到一些答案。然而,隨著我們在粉絲頁分享,吸引了很多粉絲提出的疑問,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去學習、尋找答案,開始學習更多建築和人文的知識。除此之外,我們希望將這些資訊分享給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因此開始推出周邊商品。一開始,我們是透過市集或駐村的方式,在各個城市長時間進駐,因為唯有長時間待在某個地方,才能真正感受到當地居住的文化,了解居民累積數十年的生活。
朝:對,一開始只是抱著欣賞的視覺眼光,但有了粉絲頁與粉絲互動後,他們也提出很多我們沒有想過的問題,透過這些問題,讓我們了解越來越多有關台灣老房子的故事,感覺一步一步地在推著我們成長。後來透過駐村或者出版的機會,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面對原本對老房子不感興趣的人,這些人可能是透過其他管道認識我們,如書籍、廣播等。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雖然已經全職,專心的從事老屋顏,但家裡可能還是會有一些疑慮,直到第一本實體作品出來後,家人才比較放心,知道我們確實在做一些事情,對我們也更有信心。
GL:剛才講到父母的角度,他們可能會覺得我們有點不務正業,或者是好像在做一個不會賺錢的事情,擔心我們無法生活。對於處在現階段的人,您們會怎麼建議他們呢?
朝:我認為長輩們對我們的態度,不是覺得我們不務正業,而更像是擔心。他們會想給予支持,只是不知道如何幫忙,但如果你有確切的需求,無論是精神上或實際上,都可以向他們提出,例如沒有車子需要借車等。我們好像沒有遇到父母阻擾或是念叨,更多的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提供援助。
我相信在做這些事情初期,很多年輕朋友可能會覺得要靠自己,當然這是對的,
但如果能得到援助或精神上的支持,會更有助於意志的堅定,心裡上感覺有個靠山,相對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會更加順利。
辛:我們做的事情可能屬於比較小眾的領域,一開始面對外界的不理解,有些人可能會侮辱或批評,但那是因為不瞭解,才難以溝通。因此,如果你能花心思讓家人了解你在做什麼,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會比外人更多。
朝:當然,擔心的情緒會持續存在,這是父母的天性。
我們做晚輩的只能不斷去證明自己,這或許會成為我們自己的動力,驅使我們做得更好,讓他們更放心。
GL:您們是怎麼樣分工,或者是如何配置您們的工作流程呢?
朝:要看內外。例如出去採訪時,永勝負責攝影,而我則與屋主進行破冰聊天和訪談,在這過程中,永勝也能捕捉到較自然的畫面。至於行政方面,插畫和商品設計主要由永勝負責,而我則處理文案以及對外聯繫。
GL:那永勝有要補充嗎?例如在攝影過程中,有沒有覺得捕捉到有趣的畫面或者拍到自己很喜歡的老屋照片,內心的成就感之類的?
辛:因為我們不常被拍,所以面對鏡頭時會感到恐懼,這問題在一般民眾中更是普遍。儘管現在有很多攝影團隊,民眾會比較不擔心但仍然會感到僵硬。所以我們習慣以側拍的方式進行拍攝,這樣除了能得到真實的畫面外,屋主也能習慣我們的步調,讓照片更具有溫度感。
我們反倒更喜歡日常隨拍,也可以拿起手機就直接拍攝,因為我們有太多經驗是拍過的房子幾年後就整個拆掉,甚至我們曾經早上看到它好像在整理鐵窗,實際下午去是全部拆光,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每一刻都是珍貴的畫面,即使是日常的隨拍,都可能是值得紀念的瞬間。
朝:能拍的時候就盡量拍,因為未來可能會用到這些照片,例如前後的對比或展示新舊變化。我們已經紀錄十年了,所以真的會發現同一條街道或店面,十年前與現在的樣子完全不一樣,或是店面已經經過了好幾個不同的階段,這樣的對比也是蠻有趣的,也是一種工作的歷程。
GL:在這十年間,不僅可以認識到許多的屋主,同時街道也在不斷的變化。
朝:是的,而且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會發生變化。一開始在台南拍攝時,我們可能會捕捉到一些老人聚在巷弄中,聊天喝茶的場景。但是,十年後,老人們有些可能凋零或者搬走,原本的住家或許變成了店面,外面聚集的變成排隊人潮,那場景的感覺截然不同。
另外,在面對鏡頭時,受訪者也變得更加自在,這可能是因為自媒體越來越多,手機的普及,拍照等行為變得更加普遍。因此,一開始他們可能不太習慣,但現在他們可能更習慣有人來拍攝,因為他們越來越明白這個地方漂亮,因而吸引更多人來拍攝。
GL:到目前已經10年了,您們也出版4本書,每一本書有點像是您們成果展示的概念,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下最新的作品老屋時態嗎?
朝:出書就像是在交功課,大約兩年一本,濃縮了我們這兩年的經歷。
老屋時態的這兩年剛好碰上了疫情,一開始它是在網路上分享的網路專欄,名字叫老屋時態。在疫情期間,因為不想去太遠的地方,所以很多案例是來自於中南部,距離相對較近。疫情放鬆後,因為過往較少寫到東部案例,所以我們也前往了台東、花蓮等地。
老屋時態的意思,就像我們在學習英文時,一個句子有過去式和現在式,老房子也是一樣,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人的使用下,就替它立下了在時間軸上不同的節點。
時間是相對性,不是絕對性的。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很多以前訪問過的店家因為挑戰困境,有些必須休息或者離開,讓我們感慨萬分。但我們好像替他們的過去留下了一個記憶,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們希望替這些店家留下現在的樣貌,同時回顧他們的過去,展現過去式和現在式的對比,我們也期待未來的5年或10年,再回來看它們的現在,都還是可以持續下去。
辛:這次在選點上,我們也考慮到分享民居可能涉及隱私問題,因此這次選擇了開放型的空間,商業、展覽,或是公共空間,讓大家有機會去欣賞。一開始我們會拍攝單一的主題,例如鐵窗或磨石子,但我們後來發現,
一幢房子之所以漂亮,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元素,還可能是因為裡面的人文故事,因此,我們現在紀錄的是家的印象。
這次的案例中,有年輕人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帶入空間,並認識原屋主的家庭,了解他們如何蓋房子、珍惜房子,所以他將自己的用心結合屋主的認真,讓房子延續下去,我覺得這是一種時態的逐漸累積,我們也希望現在拍下它們的當下,之後大家可以持續去關心它們的未來。
GL:像我們員林紀事裡頭介紹很多的店家,有些也因為疫情關係收掉了。
朝:對啊,或是會更換使用者。其實就跟人一樣,人生中有很多的紀錄,今年在某處做了什麼、去年、前年。老房子這些硬體也是一樣,它會因為不同人的進駐,而留下一些記錄。而我們現在能做的就只能幫這些老房子記錄它現在的時間點,因為未來會怎樣我們不知道,但是至少在未來回頭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這個房子從日治時期,或是從戰後一直到現在的2023年,了解它發生的故事,替它留下了部分痕跡。
GL:剛才聊了很多過去的東西,那老屋顏未來的願景,您們有什麼樣的構想嗎?
朝:要看粉絲頁把我們推到哪裡去,其實我們本來也沒有要經營粉絲頁、出書、商品等,但命運的輪盤一步步地不斷在推動著我們。
像我們最近也開始有一些聯名活動,領域都不是所謂的文化歷史或是設計領域,都是一些沒有接觸過的,比如像是科技業的手機殼、隨身碟,甚至是悠游卡等。我們很期待有更多的機會去做這樣異業的聯名合作,因為就像我們一開始沒有出書,但是出了書之後接觸到不一樣的群眾,透過這些商品,除了是一份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更多人認識老屋。
如果對我們做的事情很有興趣的話,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加入,注意台灣老房子的街道樣貌、風景、人文,其實它並非很多人口中的醜陋,我們也是透過探尋的過程,找到很多很美麗的風景,只是很少人去留意而已。
辛:對於「老屋顏」這三個字來講,大家的印象可能會是,一個老房子團隊,甚至沒有見過我們的會覺得我們是五、六十歲的人,他會覺得就只是懷念舊的東西,但其實我們實際這麼多年來發現,家、溫度的印象,它或許很難表達,可是這才是核心,所以我們漸漸的不針對單一元素,如鐵窗、馬賽克等單一建築元素。
後來也越來越多的團隊陸陸續續開始嘗試去記錄這些東西,我覺得很好,因為如果只有兩個人根本還來不及記錄,它就可能就被拆光,現在已經很多年輕人都跟我們分享,他覺得自己家裡很漂亮,這就是我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我們的照片絕對不是多厲害的攝影作品,可是就是想告訴大家,其實生活周遭很漂亮。
我們算是透過很多載體,譬如聯名商品,或者諸多管道去跟大家分享,除此之外,我們也很喜歡與粉絲頁的朋友們留言、資訊互動,這種持續的互動是我們會一直想做下去的原因。
朝:是的,就好像是受到鼓勵吧,因為每個創作者,不論是在哪個領域都會覺得很孤獨。但我們比較幸運是粉絲頁或IG,都可以收到比較多直接的回饋。
像永盛最近的設計,也漸漸的不是朝「老」這件事情去做印象,而是把鐵窗花轉化為一個新的視覺,融入到新的設計中,但是卻還能帶出台灣的街道風景文化。
辛:因為我們一直覺得「老」這件事情,現在住的可能10年的房子,它就是未來的30年老屋。
朝:對,3、40年後我們住的新房子也會變成老房子。
辛:其實這也是我們很早發現的,台灣很多大型的建築、歷史建築,它被拆毀或燒毀都沒有人關心,但其實不是台灣人冷漠,而是台灣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生活周遭這麼漂亮,那你怎麼會去關心別人的房子,所以我們才會一直分享日常的小照片、貼文,就是希望大家從生活潛移默化去關心。
朝:對的,現在把它照顧好,未來它一樣是很漂亮的老人這種感覺。
辛:所以我們現在會嘗試以新插畫的方式,不要那麼老舊,但是又保留一些傳統的元素,比如說鐵窗,我們覺得鐵窗是台灣很重要的符號,將這些符號、圖案截取下來轉換成新紋樣,運用在設計中讓大家可以重新去認識它。
朝:鐵窗花,它現在不只是在建築物上使用的元素,也可以變成設計紋樣,或是家中的擺飾品,它已經轉化了不同的功能,不再是以前的防盜、裝飾用途,而是成為其他的東西,賦予它新生命。
GL:最後,您們個人對於好好生活的定義是?
朝:我覺得要好好生活,有個確定的目標或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是很重要的。雖然說要珍惜當下,但是在當下努力的時候,還是必須有一個想要追尋的目標或是前進的動力。
擁有目標跟對未來的想象就是不斷努力,持續做下去的驅動能量。
辛:我覺得好好生活是一個很自然的感覺,就像我們喜歡老房子,但實際上如果來過工作室的人都發現我們也很喜歡新的玩具,這兩者有什麼連結呢?其實這些玩具都是我們小時候的夢想,那老東西也是我們小時候的回憶,
能夠讓自己在最舒服的環境下去容納這麼多回憶,我覺得就是一種好好生活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