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東崁頂,一座靜默的老屋重新被打開。
紅磚屋瓦之下,藏著百年的時間痕跡;木門推開,光線柔和地灑進榻榻米。這棟曾為前鄉長宅邸的老房,如今有了新的名字——「圍內靜好」。
那是一種狀態:圍內有屋、有樹、有人的呼吸;靜好,是時間與土地彼此諒解後的平靜樣貌。

一場從庭院開始的復甦
「圍內靜好」的修復,不是從牆壁開始,而是從人可以停下腳步的地方開始。設計團隊先整理庭院,鋪上石板路,設置木椅與花台。這個動作讓房子不只是被觀看的建築,而成為可以「坐下」的空間。
風從院子吹進屋裡,紅磚的粗糙與玻璃的透亮並置,老屋的界線因此變得柔軟。

光與舊物之間的呼吸
原本破損的牆面被半透明玻璃取代,陽光成為屋內最自由的設計。
前鄉長書房裡的榻榻米與木櫃仍被保留下來,經細緻修復後,成為居民聚會與文化講座的所在。有人坐在窗邊讀書,有人泡茶、聊天;老屋的日常因此重新被生活佔滿。

不是設計,而是共創
在改造過程中,最難的並非結構,而是如何凝聚意見。設計師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討論,從牆的顏色、木材的觸感,到植栽的種類,都由居民親自決定。
這樣的參與,讓「修老屋」變成「重建關係」。每個人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也因此對這棟房子產生新的歸屬感。

一座為地方打開的客廳
如今的「圍內靜好」,是社區的共用空間,也是旅人可停駐的角落。
白天有陽光、晚間有燈火,偶爾舉辦講座或展覽;更多時候,它只是安靜地存在。窗外是鄉道,屋裡是時間緩慢的聲音。

老屋的美,在於它還願意等待
「圍內靜好」同時榮獲 法國設計獎(French Design Awards) 與 MUSE Design Awards 室內設計金獎。
但真正的獎賞,或許是那份被保留下來的溫度——
當人們再次走進這座房子,看見牆上斑駁的紋理、摸到榻榻米的稻香,會明白老屋並非在重現過去,而是在提醒我們:慢,是一種值得被珍惜的生活方式。

圍內靜好|屏東縣崁頂鄉
改造團隊|樹德科技大學 × 社區規劃師 × 屏東縣政府社區改造計畫
榮獲獎項|French Design Awards、MUSE Design Awards 室內設計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