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出產。大人物【不二擊 – 薛 詠 之】

對於員林的記憶?

詠之:因為我是聲音工作者,所以都會帶著錄音機去採集一些聲音,有時候就會錄到一些現在城市中聽不到的叫賣聲,就是雜貨車,老闆幾乎把整個五金行都載到車上的那種,然後他會有廣播。

所以對我來說,員林蠻多聲音是我的記憶,像以前國小在家睡午覺,快要睡醒時就會聽到賣碗糕的聲音,我就知道現在大概下午 3 點,都不太需要看時間。我阿嬤都會衝下去買碗糕給我吃,「可是現在已經沒有聽到那個聲音了」,我想說那阿伯是不是過世了,超久沒聽到這些。

長大後開始從事聲音這個工作就會很想要去錄一些以前有的聲音,可是那些聲音都消失了,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太晚從事這個興趣。

你現在會很常回員林嗎?

詠之:我最近比以前常很多。以前念書的時候跟剛畢業那幾年比較少回員林,現在的話,我比較可以挑選工作,因為剛出社會時什麼案子都要接,研究所也在台北念,所以你的人脈或資源都在台北,就會變成說你不接,好像就會失去一些機會,現在有累積出一些自己的作品或是人脈,所以有一些案子是可以自己選擇的。

我那時覺得台北不是生活的地方,但又還沒有到我可以完全的回員林,我是真的很想要完全性地回來,因為每次我朋友來員林跟我排練的時候,我們騎車出去吃東西,他就會說 「你知道你在員林的樣子,跟你在台北完全不一樣嗎?你在員林就是好開心很開朗的一個人,然後騎機車還會晃呀什麼的,在台北只想趕快回家,只想趕快度過這一天。」真的很不一樣耶!

離開員林之前,對員林的印象是什麼?

詠之:我高中就出去讀書了,所以我對員林的印象停留在很早以前,那時候光明街還很熱鬧,好比大家提到員林只知道光明街,而且別人可能問我說員林哪裡最熱鬧?就是光明街!

但因為我很宅,我很少出去,音樂班就是練琴的時間真的太多,你下課之後就是回家練琴,練琴完就趕快念書準備考試,所以我真的很少出門,唯二熟的地方就是「光明街」跟「華成市場」,都會去華成市場那邊吃。

對員林印象還有平交道,因為我們家在後火車站,所以我去哪裡我一定會經過,每次都要在那邊等。

是否也有經歷過天橋時期?

詠之:有呀!我家就是在天橋的後面,現在天橋改了很多次,然後之前還有鄰居把那個路封起來,沒有天橋可以走的那一段時間超不方便!原本走過去就會到火車站,後來都要繞路就超級遠。

除了在家之外喜歡在員林的哪些點去收集聲音或者是想靈感?

詠之:我家對我最重要聲音就是火車的聲音,因為我家就在後火車站,所以從小就是聽著火車的聲音長大,也會聽到月臺的廣播,所以火車的聲音對我來說很安心,我在別的地方聽到火車聲,也會感到會很安定,對我來說有種回家的感覺,我蠻喜歡這個聲音的。

除此之外,我還會去亂走,員林在一些比較鄉下的巷子還蠻多工廠,例如說做藍白拖的工廠。我通常都是被聲音吸引,然後就過去看他們在幹嘛,因為有時候聽到的跟你所看到的蠻不一樣,會好奇那到底是什麼聲音,然後就進去跟叔叔阿姨們聊天。

那你在員林一定會帶朋友去吃的小吃是什麼?

詠之:會帶他們去吃肉圓,電影院下面那一家「劉肉圓」,還有我自己一定會去吃的「華成牛肉麵」,超愛吃的!我以前國中可以每天吃,然後就會吃到跟我媽跟我吵架,她就說你不能每天都吃這個!我就覺得它的麵好好吃喔!超愛吃,直到現在還是都會去那邊吃,而且那個阿姨是看我從小吃到現在。

員林最懷念的地方?

詠之:還沒高架化的平交道。有一條我都會走的小路,以前那裡有一間那個「蘇蘭香香鋪」,蘇蘭香的斜對面是鱔魚麵,後面那裡原本沒有高架化時有一條小巷子,他是可以通到車站的。以前都會跟我阿公走去那邊散步,我覺得那巷子很可愛,還有舊鐵軌,但他現在只剩下一小段,以前還有更長的,超可惜。

剛剛提到想要完全的回來員林,那大概是什麼時候呢?

詠之:我覺得很難以預計什麼時候,因為計劃會趕不上變化,但像之前我們去做展覽,我覺得就是先跨出第一步,如果你有這個念頭跟一些行動的話,事情真的就會往那個方向走,像我今年的活動幾乎都在中南部,很多演出都在台中歌劇院,所以我就比較多時間可以回彰化,下半年的活動全部都在台南,因此我幾乎會有比較多時間住在彰化,彰化下去台南也很近。

因為這樣子所以我之後的計劃就會開始比較多是寫在彰化的演出,我覺得如果我直接很刻意的寫一個彰化在地作品,現在對我來說是有點吃力,我自己會有點沒有辦法說服我自己,因為畢竟以在地老員林人來說,比如說我媽,她這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員林,我算是一個外來者,雖然對員林很熟悉,可是員林現在的樣貌,我覺得已經錯過了十幾年,我生活中看到員林的表面頂多是生活周遭的人在幹嘛,那都是一小部分,畢盡我沒有辦法縱觀員林這十幾年來的變化,所以我真的覺得就是慢慢的,只能慢慢的。

我上次和員林演藝廳辦展的感覺是,好像很需要接地氣,所以我上次選擇親子的方式來辦理,如果我不用此方式,我認為會沒有辦法接觸到這麼廣泛的客群。

台北到員林的交通上工具是什麼?

詠之:我會開車,不然就是搭高鐵再轉搭台鐵。

移動的過程中通常會做什麼?

詠之:我會不戴耳機的看著窗外,因為我喜歡聽環境的聲音。我覺得環境的聲音很豐富,每一分每一秒的聲音都不一樣,它不可能會有重復的一刻,對我來說生活周遭的聲音它就像一個創作。不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放空跟看看沿路的風景,但總是會看一看就開始思考手上有的製作或是要創作的東西,看是否能截取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是呼應到現在在思考的東西,所以就會一直介於放空與思考之間,我覺得很難真的放空,當你想放空時你頭腦還是會轉,所以坐車的過程當中就會一直在兩種狀態之間切換。

那你平常會聽音樂嗎?

詠之:會呀,因為我很喜歡開車,所以我開車一定要放音樂提振我的精神,但我完全不聽古典音樂,一聽到古典音樂就會覺得要考試了。

你覺得員林與你現在生活的台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詠之:人情味,還有速度。

我現在走路超快,我以前剛到台北時真的嚇死,我去搭捷運時真的會被旁邊的人白眼,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原來是因為走太慢,搞的我現在走路超快,回員林跟我媽走路時,我媽還會要我走慢一點她跟不上,但就是會不自覺的加快腳步。

人情味也是呀,真的隨便走在路上或者你常去吃的店,都會跟老闆哈拉,或是鄰居看到都會很開心。你在台北都是大樓公寓,即使我在三峽住 10 年,我跟我隔壁的鄰居沒有講過一句話,即便搭電梯他也不會搭招呼,雖然有試圖跟他打過招呼,但他都很冷淡一副就是沒有要跟你講話的意思。

如果未來你有機會回到員林定居,你會希望員林可以再多一點什麼?

詠之:藝文特區。

我真的覺得有很多廢棄的工廠、公家單位或是廢棄的國小是可以改成排練空間,像是「駁二藝術特區」、台南麻豆原本是菸廠的「總爺藝文特區」、「板橋 435 藝文特區」以及「北投的七一園區」,它原本是舊國小,現在將每個教室給不同的藝文團隊進駐,而且租金才 6,000 塊,還可以兩個團隊一起進駐,一個團隊平分下來才 3,000 塊!如果員林有這樣的地方,立馬搬回來!

如果有朋友來員林你會怎麼帶他玩員林或是逛員林?

詠之:騎車,把他載到百果山,跟他說那裡以前的事,再帶他去溜滑梯。

還有東山山腳路,我覺得那邊有一種台灣在地生活的樣貌,你會覺得這就是日常,與員林市區的生活步調很不一樣,雖然阿公阿嬤可能都在家裡,很少看到人,但你還是會感受到平靜,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感到特別強烈的時光或者是時間感,很難形容,而且那邊的店家、雜貨店會讓我感到很舒服很原始,它不是像現在一些刻意去復古的雜貨店,而是你知道這間雜貨店絕對是為了旁邊的居民而存在,不像商店刻意要吸引人,而是為地方而生,我很喜歡那種感覺。可能因為我的朋友也都喜歡這些東西,反而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景點,因為我自己也不太會去。

到目前為止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員林帶給你哪些的養分?或是能量?

詠之:我覺得是一種「平凡卻難得可貴的地方生命力」。可能在我眼中的員林人,我媽那一輩的他們都很刻苦耐勞,每天都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雖然可能台灣各地都是,但員林這地方對我來說就是比較有情感、看得到,像我家在新生路郵局對面,我家旁邊以前是一間三兄弟經營的鐵工廠,每天很早的時候就聽到他們開始打鐵,他們真的是用鐵燒熱之後去焊那個鐵桶,然後就做到他們過世,有始有終。

它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種很平凡很平凡的生活,可是其實就是最難能可貴的事情,因為你要我一輩子只重複做一件事情,我好像不太有辦法,我需要一直有新的東西進來,可能我的主軸還是在打擊樂或是聲音上面,可是我會覺得我需要一直去學習、去看新的東西,可是對他們這樣子日復一日關在那邊工作,我沒有說要像他們一樣,但我覺得他們很認真在過他們的人生,靠這個東西把自己的後代養大,真的很了不起,我在員林感受到的是這件事情。

文 曹竣瑋

攝 曹竣瑋/soda oo

👉《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Vol.1開店人生|購買連結:https://goodlifebook.pse.is/5mysum 

👉《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Vol.02走市場|購買連結:https://goodlifebook.pse.is/5mysw4 

👉《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Vol.3出去看看,回來走走|購買連結:https://goodlifebook.pse.is/5myswg 

👉全台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書店皆可訂購:http://bit.ly/2Qe1yYp

Picture of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彰化員林人,靠著多媒體接案維生,大學畢業後在家鄉開一間「好好生活書店」,並與在地夥伴一起製作「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並好好生活的人。
Picture of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曹竣瑋 好好生活書店店長 / 員林紀事影音編輯

彰化員林人,靠著多媒體接案維生,大學畢業後在家鄉開一間「好好生活書店」,並與在地夥伴一起製作「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並好好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