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aaaandle〉蠟燭設計展:當燭台不只承載火光:八位設計師的「功能之外」想像



有時,設計的意義不在解決問題,而在打開問題。

由設計師 楊水源 發起的展覽 〈caaaaaandle〉,邀請八位台灣新生代設計師,以「燭台」這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物件為題,進行一場自由度極高的設計實驗。展覽名稱以誇張的延音「aaaaa」象徵時間的流動,也暗喻燃燒的持續——光線、材質與思考,在此同時展開。






一個被定義至極的物件,重新被提問

燭台,是最古老的日常設計之一。它的功能明確、形制成熟、規格清楚——幾乎沒有什麼「設計空間」。
但楊水源選擇從這樣的限制出發,只設定三種基本蠟燭(長形、錐形與圓餅形),讓八位創作者在極簡的規範裡,自由拆解、組構、甚至顛覆。

他說:「當功能不再是問題,設計就變成一種態度。」

於是,在〈caaaaaandle〉的展場裡,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種思考的延伸。
有人從材料的力學切入,有人從手的動作開始,也有人用蠟、金屬、工業零件,重新討論「什麼是承載」這件事。






八種設計視角,八種對光的對話

陳彥安以電纜固定頭為素材,將工業剩料轉化為可組構的模組燭台,讓光影沿著結構延展;
吳柏翰的〈Light Structure〉同樣運用金屬轉接頭,發展出可依空間需求自由延伸的光之架構。

許向罕的〈MELTED〉捕捉蠟融化瞬間的姿態,以鑄造技法封存時間;
周信宏則從收納出發,讓圓餅蠟燭的存量與使用狀態同時成為設計的一部分。




Kenyon Yeh 的〈HULA〉將鐵環開合的日常動作轉化為甜甜圈般的圓潤造型;
Coby Huang 則以鋁擠結構延伸出玩味的模組系統,讓理性工法變成創作遊戲。

張庭瑄的〈Another Way to Live〉讓蠟本身成為燭台材料,模糊可燃與被燃之間的界線;
而發起人 楊水源 則以自製治具夾壓金屬方管,讓燭台的形態在受力下自然生成,如同在控制與偶然間尋找平衡的瞬間雕塑。







燭台之外,是思考的形狀

〈caaaaaandle〉的作品,看似小而輕,卻讓人重新理解設計的本質—它不必總是有答案,也能是一種提問。這些燭台不只是物件,更像是對時間、材料與人手之間的回應。當燭光燃起,設計師的思考也一同被點亮。每一道光,都是對「日常之所以為日常」的再一次凝視。




〈caaaaaandle〉:蠟燭設計展
展覽時間|2025.11.19 — 11.23 13:00–20:30
展覽地點|濕地(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 107 巷 10 號 3F)
策展人|楊水源
參展設計師|陳彥安、吳柏翰、許向罕、周信宏、Kenyon Yeh、Coby Huang、張庭瑄、楊水源





光不是照亮,而是被看見。
〈caaaaaandle〉談的,也許不是燭台—而是每個設計師如何在有限之中,點亮自己的無限。




source


Picture of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
Picture of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Nina 好好生活書店 影音編輯

對我而言,宇宙是無盡的詩意,旅行是連結靈魂的方式, 透過旅行,尋找自己在這廣袤宇宙中的位置。 夢想是在埃及躺平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