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紅屋頂的小屋,屋身半淹在水裡。加裝了馬達後,它竟能在河面上前進。
遠遠看去,像是動畫裡的奇幻場景——卡通的顏色、誇張的比例,甚至帶點可愛。
然而,這座漂浮在水上的「房子」,其實誕生於一場悲傷的記憶。
這是荷蘭藝術家 Willem de Haan 的作品《Motor Home》。靈感來自 1953 年那場改變荷蘭歷史的「北海大洪災」。
一場吞沒土地的洪水
那一年,風暴潮侵入低窪的澤蘭省與鄰近地區,超過 1,800 人罹難、數萬棟房屋被毀。
整片土地成了海的一部分,留下無數失去家園的家庭。
荷蘭人深知,自己與水的距離永遠只隔一道堤防。四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土地得靠抽水系統與防洪設施才能維持乾燥。在這樣的國家,居住本身就帶著一種「被允許存在」的意涵。《Motor Home》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用最天真的樣子,說出最殘酷的現實
Willem de Haan 的想法很單純——
「如果房子被洪水淹沒了,我們是不是就得讓它學會游泳?」
於是,他在模型屋的屋頂上裝了馬達,讓它能「漂浮」在水上。作品看起來幽默,卻像一種反諷:當災難變得常態,或許我們真的只能靠適應來生存。
這棟漂浮小屋如今正在 Triënnale Alkmaar 藝術三年展 展出。展區正位於過去受洪水影響的北荷蘭運河一帶,觀者站在岸邊,看著那棟小屋緩緩滑過水面,一邊覺得可愛,一邊被心底湧上的不安淹沒。
幽默只是外殼,真正的力量在於提醒
Willem 的作品總以荒謬與直白並存聞名。他曾用城市垃圾堆成一座高塔,命名為《Public Space For Sale》,嘲諷人類佔地與浪費的矛盾;也曾在草地上豎起寫著「這是你的位子」的墓碑,讓人直視城市中被「佔用」的空間與死亡的共通語言。
這些作品像是一種警覺練習——他用最輕的語氣,說最重的事。《Motor Home》延續了這樣的精神:讓人先笑出聲,再沈默。
當我們都活在水邊
氣候變遷讓海平面逐年上升,Willem 的小屋,也像是對未來的一種預告。也許有一天,這樣漂浮的房子,不再只是藝術裝置,而是我們的真實生活。
對荷蘭人而言,《Motor Home》是一場集體記憶的重演;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極端氣候下的無力。那看似滑稽的小屋,其實是在問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還能與地球共存多久?
❝
有些幽默,是為了讓悲傷能被看見。
漂浮的小屋提醒我們:
土地從未真正屬於人類,我們只是暫時的旅人。
❞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