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有知鳥坐落於台東糖廠內,環境純淨,四周環繞山海,提供了靜謐與自然相融的氛圍。兩年前,主理人楊宏光全家從北部遷居至此,展開了以自然為核心的全新生活篇章。
「台東有知鳥」不僅是店名,亦承載了楊宏光夫婦對家庭與自由的詮釋。在這裡,他們將簡單的食材,化為令人回味的料理;將自然的元素,注入到空間設計與創作活動之中。他們相信,好的生活源自於用心體驗土地、文化與人之間的連結。
在這山海之間,實現心中的「好好生活」。
Good Life(以下簡稱為GL):請您先自我介紹,以及台東有知鳥這間店。
我們的店位於台東市的台東糖廠裡面。這個位置我們非常喜歡,因為它位於市區稍外圍的地方,不僅交通方便,距離機場、市區和火車站都適中,還坐落於山與海之間,環境十分自然、豐富。大約兩年多前,我們全家從北部搬到台東,開啟新的生活旅程,在這裡好好生活。
開店這件事,涉及到許多面向,例如:如何選擇台東當地優質的自然食材、設計菜單,還有如何與客人互動。除此之外,團隊的建立也是重點,除了我和太太之外,是否還需要更多夥伴加入。
在家庭生活方面,孩子的教育及學校選擇也是我們非常關注的。我們希望能與家人一起過上理想的生活。
我們始終相信,食物是生命的能量來源。好的食物不僅帶來健康與快樂,也能給人正向的能量。同時,好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GL:我記得原本在桃園已經有一間店了,兩年多前決定要搬遷來台東有抉擇很久嗎?兩間店的差異為?
原本的店叫做「知鳥咖啡 hiii birdie」。名字的由來與我的孩子有關,因為他們的名字中間都有「知」字,而「鳥」則代表自由自在。當時的店址位於桃園龜山,附近有許多高爾夫球場,因此我們取用了高爾夫術語「birdie」(小鳥,意指低於標準桿)作為英文店名,稱為「hiii birdie」。
搬到台東後,不希望新店只是原店的複製,因此取了一個更具台東地方風格的名字。雖然心中仍希望桃園店能夠健康運營並由其他同事繼續經營,但事與願違,桃園店在一年前結束了營業。儘管如此,我們對那間店仍然非常喜愛。
台東有知鳥是一間比較獨立、具有個性的店,不是一種複製或加盟型的連鎖店。我認為這樣的定位與店主自身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家人,包括我和太太,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做過不同的選擇與學習。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非常渴望在自然的環境中生活,與土地建立連結。這種想法其實從年輕時就開始萌芽,一路走到現在,會覺得這件事已經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於是我們決定嘗試,看看未來會怎麼發展。
雖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清楚知道,現在所走的路是自己想要、也是正確的。
GL:原店結束營業主要是因為疫情嗎?
我覺得主要還是取決於能力,以及自身可以投入的程度。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非常需要人的參與,就像是一位園丁在種樹或照顧花園一樣,能力有限,照顧的範圍自然也會有所限制。
當超出了我們能夠承擔的範圍時,事情就會變得困難。而且我們的運作並不像流水線有固定的SOP,再加上薪資條件也並非特別有吸引力,因此在吸引與留住人員方面面臨挑戰。
同時,我們對自己和其他人都有期許,希望彼此都值得這樣的努力與付出。所以,要在這些不容易的情況中找到平衡,是一直以來的挑戰。
GL:來到台東兩年多,您覺得這裡與桃園的生活步調有什麼不一樣?
來到台東,大家一定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寬廣。這種寬廣會讓事物不再侷限,能以更多元的方式來思考和感受。
這裡的生活節奏較為悠閒,時間似乎能延長,讓自己和他人擁有更多彈性。這種彈性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靈活的營業時間和多樣的經營形式。此外,這裡的自然環境也與我們息息相關,從夏天的太陽、冬天的東北季風,到清晨海上雲層的顏色,再到不同季節草木的生長和植物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感受去照顧,這一切都顯得格外不同。
更有趣的是,自然環境也改變了人們的狀態。在台東,人們的表情似乎更放鬆、更開心;而在城市,經常能見到人們沉思的神情,像是在捷運上,緊張的氛圍是常見的。台東的氛圍能讓人放下壓力,讓微笑變得更加自然、真誠。
GL:您也曾經處在一個較為緊繃或壓迫的職場生活,那到了現階段又是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對於接下來想要嘗試這種慢步調、chill生活的年輕人,您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或者是想法上的轉化?
其實不管在哪裡,只要是年輕人,就應該努力超越舊時代的想法。比如說,我可能是舊時代的人,那麼你們的想法一定要超越我,這才是一種進化和進步,否則的話,就太可惜了。
因此,我覺得年輕人應該經常思索如何跳脫當下的限制。這樣不僅能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還能讓工作有所突破。這種思考在任何地方都適用,不管是居住在台東、台北、紐約還是西藏。每個人都會面臨一些問題,這些難題都需要我們誠實地面對、處理和解決。
比如說,地球暖化就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那我們該如何行動?該做什麼?或者說,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又該如何去實現?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同時,我認為每個地方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條件和狀況,大家其實都在追求一種自在的狀態。如果在一個地方感到不自在,那即便在台東這樣的地方,也可能會覺得無聊想離開,這樣的例子很多。
所以,找到自己的自在,是關鍵所在。
GL: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餐點的部分,這間店目前的特色餐點為?
我們都會把自己視作是創作人,相信你們也是如此。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與動機。對我們而言,開店就是要開一家我認為世界上最棒的店。如果做不到這樣,那就不談了。這些都是基於我們自認的理念與標準。
當初開設「知鳥」時,我的家庭剛剛成立,我們意識到食物對生活的重要性。市面上許多餐點,吃過後往往讓人感到不適,因為調味過重。因此,我們希望以家庭為出發點,製作簡單、健康的食物,讓人品嚐到食材本身的自然滋味。這看似簡單的理念,卻是最難實現的。
我們從選材、烹調、擺盤到每一個細節,都投入了大量心思。來到台東後,當地的食材更為多樣。例如,這裡有優質的稻米、豬肉,還有來自太平洋的鬼頭刀、透抽、白蝦等。
以這些當地食材為基礎,可以製作出美味的太平洋椰香海鮮綠咖哩,使用香茅、檸檬葉等新鮮食材自製咖哩醬、以及自己調製的嫩煎黃檸檬風味去骨紅玉雞腿。此外,台東的豬肉品質極佳,我們選用溫體豬肉,自漬鹽麴烤台東松阪豬肉料理,許多客人品嚐後都感到驚艷。
麵包我們使用天然酵母,酵種來自朋友家的柚子樹,結合部落的小米與紅藜,創造出獨特風味的麵包。飲品方面,我們將台東酪梨與自製的焦糖蘋果以及鮮奶調製成酪梨蘋果牛奶,還有以台東瑞源甘蔗和檸檬製作的甘蔗檸檬氣泡飲。
至於甜點,我太太非常擅長製作甜點,傳統鄉村蘋果派、濃郁巧克力蛋糕、重乳酪蛋糕、米布丁等,都廣受客人喜愛。我們相信,從簡單的基礎出發,細心創造出每一道料理,才能真正展現食材的美好。
GL:台東的原物料非常多,目前還有想結合的食材嗎?
有,但需要時間來逐步構建。例如,昨天我拜訪了一位位於金峰鄉的魯凱族農友。以他為例,我認為我們應該想辦法幫這些事物發聲,並讓更多人親近和學習這些知識。
他們在山坡地種植芋頭,我看到一群長老在樹下整理芋頭,這些芋頭會被製成芋頭粉,並用這些粉製作成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A Bai),類似我們漢族的粽子。
其實,這些食材早已存在於我們周圍數千萬年,現在我們只是重新發現它,並找到它們的價值。這些植物從何種風土中成長,將它們做成料理,讓自己和身邊的人一同享用。我覺得,多讓這些事情發生,便已足夠。使用多麼了不起的食材,倒不是我們最關注的。
GL:接下來聊聊店的空間,除了剛才聊到的料理之外,店裡還有擺放書籍、陶器,空間上十分寬闊,可以跟我們聊一下空間上的特色嗎?
這個空間的前身是糖廠。當我們來到這裡時,這個空間已經如此美麗,一開始是由我的朋友承租並打造。隨著我們的到來,我們開始與他合作,將一些精神性元素與餐飲領域的內容融入其中。
我認為,所有事物並非從無到有,而是在某個時間點,利用身邊的資源,將它們調整和融合成自己理想的狀態。
我們一直都熱愛創作,因為創造是人類一項偉大的能力。除了食物與料理,我們也涉足工藝領域,像是木頭如何被製作成器具、土壤如何成為器皿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肥皂等。這些事物圍繞著我們,讓生活更加便利,也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我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陶藝課程,由我太太教授,課程不同於一般的體驗活動,而是希望學員從創作的角度理解陶藝,了解其成型過程、顏色的形成,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塑造最適合的作品。我們也會邀請來自台南的老師教授金工課程,另外也有舉辦麵包課程等。
這些過程讓我們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事物,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經歷。
GL:會因為新品的推出而設計一款專屬器皿嗎?
這與我太太的創作理念有關,她通常會讓器皿的形式稍微退後一些,使器皿的角色變得更為中性,不會過度強調自己,讓它能更好地包容裡面的內容。
此外,她也認為人類的生命可能比這些器皿的使用時間更短,因此,器皿的使用和它如何承載美的方式,應該更加精確地掌握,這樣就不會像服裝一樣,因為與某些食材搭配不當,讓整體效果變得不和諧。
GL:來這邊兩年多,可能會有之前在桃園的老客來光顧,他們有給予一些回饋嗎?
我認為開店最大的收穫之一來自於與客人的互動。如果不喜歡這一點,那麼就會失去開店的意義,也很可惜,失去很大的樂趣。
我非常感謝一些客人,特別是很多老客人會特地來和我們打招呼,或者來支持我們。來到這裡後,也認識了一些新朋友,這些都是很棒的經歷。這讓我更加意識到,許多美好的事情只會在某一特定時刻發生,過了那一刻就無法再重來。比如在桃園店時,有些餐點內容只適合在當時的時空背景,隨著空間的轉換,當我們來到台東,開始嘗試往不同的方向走,自然而然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GL:除了陶藝課、活動規劃等,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計畫嗎?
我們會繼續做我們喜歡的事情,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坦白說,我們希望把這些事情做的越來越好。對我們來說,規模並不是我們最關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我剛才提到的事情發生。
如何與環境、土地建立更多的連結,與這裡的朋友進行更多互動,我覺得這樣的方向才是最理想的。
我們也希望有更多機會去分享。例如,將我們的味道帶給平常較少接觸的人群,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弱勢等,透過這樣的探索或認識,讓他們在當地就能體驗到味覺上的旅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是我們當下能做,也是在現有條件下能夠實現的。
來到台東,並不是想著要大幹一票。如果只是為了賺錢,應該不會選擇來台東。相反,我們希望在這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並專注於當下的工作。
我們來自西部,過去在工作中常設定目標和指標,但每當年終回顧時,會發現那些目標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你會開始意識到,這些計劃並不那麼重要,生活最終還是要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走。
所有的事情回歸到自己,這樣的生活會更加舒坦,畢竟生活充滿了複雜與不確定,沒有什麼是可以完全控制的。
GL:最後,您個人對於好好生活的定義?
“好好生活”其實回歸到人的基本需求。我們是動物,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好好睡覺、好好休息。能夠睡到自然醒,也是一種幸福。
同樣地,好好吃飯也是生活中很關鍵的部分。食物的選擇和烹飪過程也很重要,能夠自己挑選食材來料理,甚至能夠自己種植食材那就更好。想像一下,親自種出食材,為家人烹飪,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很美好?雖然這想法聽起來非常過時,但我認為這樣的理念其實既簡單又困難。
許多人可能從未思考過,甚至我自己也是來到台東後才開始反思這些問題,就像開什麼車並不最重要,我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從A點到B點,並不一定非得開車或開某種車,走路也可以到,方式千奇百怪,這些選擇的自由性和可能性都能讓生活變得更有趣。
所以,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與他人好好交流,相愛相惜,這些都做到其實就已經很好了。另外,享受創作與心靈的充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