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中文心森林公園,一棟潔白建築在樹影之間若隱若現。通透的白色擴張網、像是漂浮在半空中的圓形屋頂,天光從天窗落下,灑在步道與洗手台上。乍看之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座小型美術館,或是哪個展演空間的入口,但其實,它只是一間公廁——一間被重新認真對待的公廁。

在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東京的公廁成為主角生活的舞台,也把「公廁美學」帶進大眾視野。而現在,這股來自東京的設計力量,透過城市美學計畫,真的被安穩地安放在台中,具體長成一座會呼吸的公共廁所。好好生活,從走進這扇門開始,不再只是應急,而是一個小小的儀式。
從「最不被期待的地方」,開始做城市美學
文心森林公園裡有全台最大的戶外劇場「圓滿劇場」,每年承接大量表演與活動,人潮熱鬧,但在舞台後方,過去那間公廁卻一直是大家口中的「不得不用」。潮濕、陰暗、管線設計不良造成積水與蚊蟲、地磚吃色難以清潔——它具備了我們對「老公廁」所有的既定印象,也離「美學」這個詞非常遙遠。

城市美學計畫從 2023 年起走進全台 16 個縣市,推動 30 多件公共空間改造案,文心森林公園則是其中首個公廁改造案例。主責單位是台中市政府建設局,設計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協力執行,並邀請王銘顯建築師操刀。與其說這是一個「廁所工程」,不如說是一次用設計重新回應民眾長年不滿的嘗試:如果公廁會影響我們對一座城市的感覺,那它就值得被好好做。
從東京回來之後:學的不是外型,而是「把人放在正中央」
為了不讓改造只停留在「變乾淨、變新而已」,團隊特地飛到東京,實地走訪由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多位建築師參與的 THE TOKYO TOILET 計畫。那裡的公廁像是散落在街道裡的藝術裝置:有透明變霧玻璃的廁所、像涼亭一樣的涼爽空間,也有專為兒童與多元使用者打造的廁間。

團隊把東京看到的細節拆開來研究——材質怎麼選、燈光怎麼安排、怎麼讓兒童使用安全又獨立、無障礙空間要多寬、如何在保有隱私的前提下讓周邊不顯得陰暗可疑。最後,他們不是照著東京的造型複製,而是萃取出兩個核心:
一是乾淨、明亮、通風,帶來最基本的安全感;二是位置與外觀不能太躲藏,要讓人一眼找得到,又不會感到暴露。

在這個基礎上,團隊還整理出從 S 到 XL 四種廁間尺寸模組,對應不同規模的場域與使用量,清楚標示每個尺寸應具備的功能——這不只為文心森林公園設計,也是未來其他公廁可以複製的標準。
白色擴張網與圓形屋頂:把公廁打開,讓光和風進來
改造的第一步,是「把公廁打開」。設計團隊拆除了原本侷促的封閉外牆,用白色作為主色,搭配通透的擴張網立面。這樣一來,視線不再被厚重的牆體擋住,白天自然光可以穿透,夜晚則透出柔和光暈,讓建築在綠意間若隱若現,不再是被刻意藏起來的角落。

懸浮般的圓形屋頂搭配天窗,讓陽光得以自由灑落;同時,屋頂與牆體之間保留縫隙,讓熱氣往上排出,搭配通風柱與智慧監測,改善過去常見的悶熱與異味問題。周邊的植栽與花台也重新整理,保留綠意但不再造成視線死角,讓走近公廁的人感覺「看得見、也被看見」,提升安全感。
動線上,設計刻意安排了一段有轉折的路徑。不是一進門就直視廁間,而是在半開放的空間裡繞一小圈,既保有開放感,也守住必要的隱私。從遠處看,它更像一座躲在樹林中的小白館,而不是刻板印象裡的「廁所」。

淡海水藍的內裝與乾濕分離:讓「進去一下」變成短暫喘口氣
走進室內,氣氛跟外觀的純白不同,主視覺換成柔和的海水藍。這樣的顏色選擇刻意降低視覺壓力,讓人在短暫使用的幾分鐘裡,也能稍微放鬆下來。白天,充足的自然光讓空間不用開燈也很明亮;夜晚則轉為暖色燈光,不會刺眼,卻足夠安心。

洗手台被獨立出來,實現真正的乾濕分離,地面鋪面與排水也重新調整,減少積水與滑倒風險。整體材質與色調控制,都圍繞著一件事:這不只是「趕快用一用就走」的地方,而是你可以慢一點、呼一口氣、整理一下自己再出門的中途站。
智慧公廁與使用資訊面板:看得見、也管得到
為了讓改變不是曇花一現,這次也引進了完整的智慧維護管理系統。感測器會即時偵測溫度、溼度、氣味與地面積水狀況,一旦異常就能通知管理單位處理。使用者如果發現問題,也可以直接掃描現場的 QR Code 回報,而不是只能默默抱怨。

在入口處,還新增了廁間使用狀態資訊面板,讓你在門外就能看到哪些間有人、哪些空著,使用效率大幅提升,清潔人員也不再需要一間間敲門確認。這些設計並不華麗,但卻把「尷尬」與「不便」從日常裡慢慢拿掉。
從比例到細節:真正把不同使用者放在心上
實際配置上,這次改造大幅調整男女廁比例,增加女性座位數量,也重新思考蹲式與坐式的比例(例如以 13:8 的配置回應不同習慣),更貼近實際使用情況。無障礙動線也同步優化,把過去設在地面的自動門軌道移到上方,讓輪椅使用者不再被軌道「絆一下」,出入變得平順很多。

親子與多元使用需求也被納入:
兒童廁間搭配符合小朋友身高的洗手台,訓練他們自主如廁的同時,家長也能在外頭看得見孩子的安全狀態;無障礙廁間、哺乳空間與性別友善設計一應俱全。這些不是為了做 checklist,而是體現一件事——使用這間公廁的人,不是一個模糊的「民眾」,而是一個個真實存在的身體與生活場景。
當公廁變好看,城市就不再只剩下「將就用一下」
《我的完美日常》裡的公廁,讓我們看見日常可以多麼細膩;而文心森林公園這個看似「只是公廁」的改造,則是把這種細膩,具體落在台中的土壤裡。

好好生活,不一定要在最夢幻的地方才開始。有時候,是在你跑完步、牽著小孩的手、看完一場表演、或只是匆匆經過公園時,走進這個被好好設計過的小空間——發現沒有想像中的異味、地板乾爽不濕滑、光線溫柔、動線清楚,你不需要再「硬著頭皮」使用,而是被一座城市好好接住。

當一座城市願意在「最不被期待的地方」花時間、花心思,生活也就有機會變得更好一點點。
從文心森林公園開始,公廁不再只是民生需求的末端,而是美感、友善與智慧真正走進日常的起點。
——這也是我們心中,那個「好好生活的城市」應該長的樣子。